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墨家到底是“仁义皆内”还是“仁内义外”

墨家到底是“仁义皆内”还是“仁内义外”

发表时间:2024-07-19 14:04:59 来源:网友投稿

先例举《墨子》里面相关内容:

A、【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而用仁义。手足口鼻耳从事于义,必为圣人。】——贵义

B、【仁:体爱也。说: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著若明。义:利也。说: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经上

C、【仁义之为外内也,罔。所在仵类。说: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也不相为外内。其谓“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若左自出、右自入。】——经下

上面经上、经下内容出自雷一东《墨经校解》。其中经上是经上与经说上的结合,经下也一样。因其考据翔实,翻译畅顺。故为我所采用。

从A我们可以看到,喜怒爱悲乐是人的情感,属内无疑。而手足口鼻耳是人体外部器官,属外无疑。既然外部器官要从事于义,义大概也是外。注意我先使用“大概”一词。

从B我们可以看到,义之用在外。

从C我们可以看到,墨家似乎不主张“仁内义外”。认为仁是爱义是利,爱利都是发自自己。而所爱所利的对象是别人。所以无论是从内来看,爱利在内;从外来看,爱利的对象也是同一个人,爱利仍然在内。

可是我们再看墨家告子与儒家孟子的辩论:

D、告子日:性,犹杞柳也。义,犹杯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E、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保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列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秦众之灸,无以异于吾灸。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灸亦有外与?

F、孟子:“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

G、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H、孟子: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现在我们知道仁内是大家都同意的,焦点在于义是外还是内。看H,墨家告子认为义是外。

那么这就奇怪了。墨经说仁内义外是不对的,而墨家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告子认为义外。是不是告子错误理解墨子的学说呢?

答案很明确:不是!不是告子错误理解墨家学说。而是上述讨论的范畴不同,外与内的含义不同,所以产生了文字上的误解。

我给大家画个图估计会容易理解我要说的内容,但现在只能以文字说明。我的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各位集中注意力,先说声抱歉。

先明白三个范畴:性(或者心),人,外界

现在仁是性——仁内没有人反对。那么义是外还是内呢?我们先分析一下孟子和告子的辩论:

【孟子:“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这说明义是仁的向外扩展。那么孟子该认为“义外”了,对不对?但是孟子又说【告子未知义,以其外之也】。那么孟子不是自相矛盾了吗?非也~孟子并未自相矛盾。再看【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这就明白多了。原来孟子认为义是来自于内心的“敬”。这才是他的“义内”说真义:义是来自于内心,而表现于外。

现在我们知道孟子和告子之争到底是什么了。是义的标准“来自于”内还是外。孟子主张来自于内,他的对立方告子自然是主张来自于外了。

再联系告子的话:【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就很好理解了。告子说义的标准是来自于外的,而不是儒家式的来自自心(性)。这才是他们争论的焦点所在。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墨经和贵义篇的内容。

经下C内容里,实际上说的是爱利不可分,仁义都发自同一主体,着落于外部同一客体。而不是义的标准来自于内。

有的人可能会反问:墨经是墨家字典无疑,可是经说是经的进一步解释,而且往往是针对某种错误说法的否定。经下的“爱利不可分”或者说“仁义都发自同一主体”是针对什么错误的说法而提出的呢?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去刨这个当时流行的错误说法(^_^):儒家《六德》【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内立父子夫也,外立君臣妇也。……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斩恩。】。儒家这一仁内义外说是能与孟子【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相应的,说明儒家确实持有这个主张。它的意思是说,仁适用于内,义适用于外。对内施恩对外施义。这又与儒家和孟子主张的等差之爱相呼应了。所以经(说)下的内容是对儒家内外标准不同的反驳。

如此我们知道了墨儒两家两个阶段的论辩:

第一阶段:爱利是否可分?是否可以对内对外不同标准?墨家的答案是:爱利不可分。对内对外的标准不应该有等差。这就是墨家的无差之爱!

第二阶段:(对手是告子和孟子)义的标准是来自于外,还是来自于内?墨家的答案是:义的标准来自于外,而不是来自自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墨家认为“十人十义”,人皆偏观,没有人掌握真理(义)。义必然是人们的共识,义的指向是人们合作共存。所以义是来自外部的标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