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关于道德的文言文

关于道德的文言文

发表时间:2024-07-19 15:33:51 来源:网友投稿

1.有关道德的古文、名句有哪些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人不可以***。——《孟子•尽心上》有德不可敌。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从善如流。——《左传•成公八年》私仇不及公。

——《左传•哀公五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季冬纪》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不食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至诚则金石为开。

——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五疾风知劲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

——北齐•刘昼《刘子•大质》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为善则预,为恶则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事》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唐•王勃《上刘右相书》士穷乃见节义。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不畏义死,不荣幸生。——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名声之善恶存乎人。

——唐•韩愈《与卫中行书》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唐•韩愈《举张正甫自代状》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立身一败,万事瓦裂。——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火不侵玉。

——唐•刘禹锡《司空奚公神道碑》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

——宋•王安石《命解》君子出处不违道而无愧。——宋•欧阳修《与颜直讲》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宋•欧阳修《纵囚论》廉耻,士君子之大节。——宋•欧阳修《廉耻说》不知耻者,无所不为。

——宋•欧阳修《魏公卿上尊号表》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宋•欧阳修《上高司谏书》善恶之殊,如火与水不能相容。——宋•欧阳修《祭丁学士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宋•苏洵《心术》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宋•杨万里《庸言》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宋•苏轼《留侯论》涅于混浊而不缁。——宋•苏辙《冯京加恩制》不以私爱害公义。

——宋•苏辙《论侯称少欠酒课以抵当子利充填札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姣鸾百年长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寸寸山河寸寸金。

——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吴研人《痛史》第十回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

2.关于论述道德的古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淮南子:名与道不两明.人受名,则道不用;道胜人,则名息矣.道与人竞长,章人者,息道者也.人章道息,则危不远矣.故世有盛名,则衰之日至矣.欲尸名者,必为善;欲为善者,必生事.事生,则释公而就私,背数而任已.欲见誉于为善,而立名于为质,则治不修故,而事不须时.治不修故,则多责;事不须时,则无功.责多功鲜,无以塞之,则妄发而邀当,妄为而要中.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责;事之败也,不足以敝身.故重为善若重为非,而几于道矣.

孔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还有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si=3

3.关于古文的道德名言1.《列女操》唐.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不过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应予批判。

2.《赠孟浩然》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贵品行;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4.关于道德礼法的一段古文意思就是道坏了,礼就出来了,【原文】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论语·为政》)【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2)齐:整齐、约束.(3)免:避免、躲避.(4)耻:羞耻之心.(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5.有关道德的古文、名句有哪些道德是真理之花。

——雨果

美德的本身就是它的报酬。

——达拉顿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雪莱

美德是一种战争状态,我们生活于其中,就要常常与自己作斗争。

——卢梭

脸红是美德的颜色。

——泰云纳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真正的美德就象河流一样,越深越无声。

——哈利法克斯

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

——歌德

即使品德穿着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敬。

——席勒

当你往前走的时候,要一路撒下花朵,因为同样的道路你决不会再走第回。

——欧文

达到完美不在已无可增添,而在已无可裁减。

——佚名

善良的人总是把自己说得卑劣。

——霍桑

6.关于道德礼法的一段古文【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论语·为政》)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

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

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

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

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