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文言文叫什么意思
1.文言文中又的意思◎又yòu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右手)同本义[righthand]。后作“右”
又,手也,象形。——《说文》。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
词性变化
--------------------------------------------------------------------------------
◎又yòu
〈副〉
(1)复,再,再一次[again]
敝予又改为兮。——《诗·郑风·缁衣》
天命不又。——《诗·小雅·小宛》
又命之。——《仪礼·燕礼》
又试之鸡。——《聊斋志异·促织》
(2)又如:读了又读;又是他;又问;又起个窖儿(比喻多费了一道手续);又称;又说
(3)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atthesametime]
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书·禹贡》
(4)又如:又打又闹;又惊又喜;又哭又笑
(5)而且,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and]
未可明诏大号…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6)又如:路很近,车子又快,一会儿就到
(7)连词。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and]。如:一年又三个月;二又三分之一
(8)表示轻微转折[but]。如:我原来想去,现在又不想去了
(9)表示一连串事情接连出现[after]。如: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
(10)加之[inaddition]。如:除了拖拉机,又添了一台插秧机
(11)另外[moreover;besides]
周处…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世说新语·自新》
常
2.再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再zài
〔数〕
(1)(会意。小篆:从一,冓(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
(2)同本义[anothertime]
再,一举而二也。——《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
樊缨十有再就。——《周礼·巾车》
酒肉之赐弗再拜。——《礼记·玉藻》
过言不再。——《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再则曰老大帝国。——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又如:再录一堂(复审一次);再速(再请);再二(第二次,再次);再之(第二次,第三次);再眠(指蚕第二次蜕皮时的不食不动状态)
(4)两次[otimes;doubly;ice]
女工再税。——《盐铁论·本议》
击赵者再。——宋·苏洵《六国论》
日再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再夺门。——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至再三。——清·方苞《狱中杂记》
词性变化
◎再zài
〈副〉
(1)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again;afresh;onceagain]
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庙。——叶紫《星》
(2)又如:再试一次;拿来再商量;再议;再思(再度思考);再聘(再度婚娶);再阐(再度显扬)
(3)重,重新[anew]
勿复再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再火令药用。——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再眺山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寰再上疏。——《明史》
(4)又如:再计(重新谋划);再审(重新审查)
(5)更,更加[oncemore]——表示程度
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茅盾《雷雨前》
(6)又如:再高点儿;再多点儿
(7)另,另外[another]。如:再吃一点菜;再创新纪录;再行(另外进行某项活动)
(8)与否定词配合使用,强调情况的普遍性
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红楼梦》
(9)用于让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么”、“不管怎样”的意思[inanycase]
水再深脚也能过,山再高手也能攀。——《赶车传》
(10)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but;yet]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红楼梦》
(11)表示两种行为或情状并举、并存、相当于“且…且”、“又…又”
其词旨乃典乃文,再恳再切,实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纪事》
3.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1.定义: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例如: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③与不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