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僚人的僚人经济

僚人的僚人经济

发表时间:2024-07-19 17:29:31 来源:网友投稿

农业《隋书·地理志》说:“岭南俚人,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变。“在粤西、桂南、海南及越南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大批的石铲、石锄、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谷物加工具,说明俚人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耕生活。在桂东、桂南的秦汉墓中,出土有稻谷、粟粒、芋头、麻、橄榄和荔枝等农产品,还有羊马猪鸡狗及仓库等模型,说明当时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不过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直到隋代岭南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都是远不及中原的。“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特别是俚人所居的闭塞山区,生产力更加落后,正如唐人张九龄在《曲江集》中所说的,“岭诸州居人,与夷僚同俗,伙耕水褥,昼乏暮饥。”俚僚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冶铜技术。两广春秋墓中出土有不少具有明显地方色彩的青铜器以及铸造用的石范。广西北流还发现古代冶铜遗址,年代约从西汉开始延至隋唐。冶铸俚僚冶铜术中组有意义的是铸造铜鼓,史学上有“铜鼓文化”之誉,东晋《广州记》说:“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北流出土的一面春秋晚期铜鼓,直径165CM,通高67.5CM,重近达300公斤,被称为“铜鼓之王”,铜鼓制作工艺精良,鼓面和鼓身饰有太阳纹、云雷纹、菱形纹、水波纹等集合图案,还有骑兽纹、鸟型纹、虫型纹等。铜鼓是权力的象征,于庆祝、娱乐、作战等场合使用。俚人祖先自战国开始也已会铸铁,并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西瓯人已懂得制造铁质斧、刮刀、双肩钺、锄和兵器。广西出土的西汉铁器有两百余件。制陶俚僚制陶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周时岭南已出现种类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几何印纹陶。广州发现的南越过陶器有49种。茂名地区也出土有釜、壶、罐、盅、环等类汉代陶器。高州和广西象州等地还发现汉代陶窑遗址。纺织业《汉书·地理志》说南粤“地处近海,多果、布之凑......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聚吞织绩。”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墓出土有丝绸、麻布、织锦、漆俪、纱帽等残片。俚人纺织品中最出名的是葛布,《广东新语》说:“雷人善织葛。其葛产高凉塷州,而织于雷。”张心泰《粤游小记》云:“粤中多产葛,惟郁林州着知名最久,齐武帝佐客乐曲,被管弦,乘龙舟游江中,令榜人皆着郁麻布——即今之郁林葛也。”造船业俚人习于水性且擅长伐木为舟.据考察,早在东汉至魏晋期间,化州长歧一带就有了独木舟的制作工场。化州长歧、中垌和电白谭莲等地屡有汉至唐时的独木舟出土。后来俚人的独木舟向艇、陵、舸等拼板船发展。《淮南子》云:“越绫蜀艇,不能无水而浮。”贸易重视集市贸易,也是僚文化的一大特点。《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果随赢蛤,不待贾而足。”可见汉时岭南尚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到南北朝时岭南农村已有集市贸易,刘宋《南粤志》说:“越之市为墟,多在村场。”但是,“俚民皆巢居鸟语,不闲贸易之宜。每至买银为损已甚”。有的地方俚人后裔直到宋代仍实行以物换物的原始贸易。宋人苏过《斜川集》载:“黎人处不毛之地,盐酪谷帛金斧器用,悉资之华人,特以沉香吉贝易之耳。”《太平寰宇记》载窦州“三日一市”,容州(今广西容县)“呼市为墟,五日一集”。这一习俗沿袭千年不变。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柳州峒氓》诗云:“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鲡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也表现了僚人“趁虚”(赶集)的热闹景象。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