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宁海平调的平调历史

宁海平调的平调历史

发表时间:2024-07-19 17:55:22 来源:网友投稿

“宁海平调—耍牙”是清末宁海艺人独创的一门绝活,根据《宁海平调史》一书记载,耍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解放前夕平调班社已几乎散光。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平调才重又兴起,经几代人的数年努力,平调重登舞台,重新收集、记录、整理了一批平调传统剧目、唱腔、曲牌58册。宁海平调是宁海县的一个地方剧种,约始干明而盛于清,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它的唱腔。属于调腔的一个支派、具有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锣鼓助节,不托管弦的特点、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断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其语音除小丑用苏白外,基本用宁海方言、读书音,故县人又称之为'本地班、当时流行在宁海、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后到宁波、舟山、杭嘉湖以及上海一带作过短期演出。解放初期平调一度停演。1958年宁海并入象山县,1960年4月成立地方国营象山县平调剧团、1961年10月改称宁海平调剧团,并组织力量抢救平调传统剧目,整理出传统剧83本、在老艺人的口授下,记录了平调唱腔、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量平调剧本、服装、道具被毁、1969年4月,县平调剧团与越剧团同时解散,大多数人员另行安排工作。接着以原剧团留下的人员为基础,吸收社会部分人员,成立县革委会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简称文宣队),以演出歌舞为多。1970年起,改演。样板戏。为主、1978年10月,复建宁海平调剧团、1980年8月,以《金莲斩蛟》片断参加省青年演员会演,叶全民、蒋玲波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1982年9月,陈亚娟、葛素娟、夏永盛获省小百花奖、1983年6月县人民政府批复文化局,同意平调剧团演出越剧、此后平调剧不曾演出。角色行当分“三花”“五白”“六旦”即大花二花小花;老生、正生、副末、小生、外末;正旦、老旦、小旦、彩旦、刀马旦、闺门旦。旧时还有“上四柱”和“下四柱”之分。“上四柱”为小生、花旦、正生、大花;“下四柱”为小丑、二丑、正旦、外末。一个演员往往兼演多种行当,如艺人周明礼、邬学熊,既能演旦、生、末,又能演净、丑、外。自晚清起不少艺人来自宁波的甬昆班,(既唱昆曲又唱调腔的班社),它是明末清初浙东流行的一支调腔。清中叶后受昆曲影响,自成一家。“平调”这一称谓,显然受调腔、昆曲、曲牌的影响,又受本县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邑人个性诸因素而产生的。宁海平调在辛亥革命后一度盛行。1932年起趋向衰落,至建国前夕,几已湮没。1956年,三门县有关部门把流散在宁海的十余名平调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半专业性的演出队。该队于1957年赴杭州演出传统剧目《金莲斩蛟》(《小金钱》的一折),受到好评。1960年初,正式成立宁海县平调剧团,并着手发掘、整理一批传统剧目和现代戏。1966年后剧团解散,1978年恢复建制。1982年宁海县成立平调整理研究小组,系统地对这一剧种进行艺术改革和剧目整理。1999年10月参加文化部在湖南长沙举办的“映山红”全国戏曲会演中,荣获表、导演等11项大奖。2004年7月,宁海平调《银瓶仙露》又应邀赴杭州参加了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展演,受到了好评。如今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指引下,古老的宁海平调像花朵一样定会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广大人民群众定会更加喜爱。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宁海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