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初二物理复习资料

初二物理复习资料

发表时间:2024-07-19 18:52:37 来源:网友投稿

  三、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四、热现象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①离开人体读数

  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50℃1℃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迷熔点相同

  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8、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11、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五、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六、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如图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u)成像

  大小像的

  虚实像物位置像距

  (v)应用

  u>2f缩小实像透镜两侧f<v<2f照相机

  u=2f等大实像透镜两侧v=2f

  f2f幻灯机

  u=f不成像

  uu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

  口决二:

  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一,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课本P52图4-12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并联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