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历史概述
历史
历史上最早的河西走廊为原始印欧人的一支吐火罗人、月氏和汉藏羌等民族的聚居地。吐火罗人分北路及南路往东方进发,直至受匈奴所阻为止。北路的部分在龟兹及焉耆定居,建立了龟兹及焉耆等国,并分别发展了龟兹语及焉耆语。
另一支往南路分布的吐火罗人则曾建立了于阗,及东接河西走廊的鄯善等国家。秦末民变时期,月氏实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部落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戈壁沙漠南部和阴山一带的匈奴,匈奴曾送人质于月氏。
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前205—前202年冒顿单于时代,匈奴数度击败月氏,月氏部落开始西迁,离开河西走廊。前162年,老上单于再度击败月氏,占领河西走廊。月氏部落大举西迁,击败大夏,建立王庭,称大月氏。而留在原居地的部众,称小月氏。
小月氏与当地羌族融合,附属于匈奴右贤王之下。河西走廊成为休屠王与浑邪王的领土。东汉时河西走廊一带的主要非汉族居民,被称为卢水胡。
主要由小月氏组成。另外湟中也有一支小月氏部落,称湟中月氏胡;在张掖的小部落,称义从胡。有学者认为羯人的祖先可能是由小月氏分支。
简介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黄河以西,呈西北—东南走向为狭长状平原,形如走廊,故而得名,丝绸之路必经之道。
其范围是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北部可经居延海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进入漠北,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全境皆为甘肃省、青海省海东市、西宁市和部分内蒙古额济纳旗所辖,由于大部分范围在甘肃省,故又称“甘肃走廊”。
最早先后为月氏、匈奴领土,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以来是中原连接西域新疆的重要通道,为古代丝绸之路东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国汉地同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在大部分中国历史时期,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西北端。汉朝、唐朝、元朝、明朝及清朝均控制河西走廊。
扩展资料:
气候
气候为干燥少雨(因距海遥远)属于温带沙漠气候,但夏季可利用祁连山的雪水进行绿洲农业。
行政区划
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兰州(金城郡)、青海省的西宁、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和敦煌(沙州),不包括在“河西四郡”的还有瓜州、鄯州。
西汉时期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西汉曾设置过青海的西海郡,东汉设置过居延海的西海郡。
文化
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灿若星河。20世纪中国四大文献考古奇观:故宫明清档案、安阳甲骨、敦煌遗书、居延汉简,后两者都与河西走廊有关;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也从这儿出土,这里依旧保留着华夏族的农耕文明。
从金城(兰州)出发,越过黄土高原与河西平原的分界乌鞘岭,便正式进入河西走廊。自东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经过东端凉州(武威)、甘州(张掖)、嘉峪关、肃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门关附近。
河西走廊的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文物价值突出,简牍、彩陶、壁画、岩画、雕塑、古城遗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简直就是一条灿烂夺目的“文化长廊”。
因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大小石窟星罗棋布地点缀于走廊沿线,于是,河西走廊又被人们称为“石窟艺术走廊”。
古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分别从阳关与玉门关进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为古丝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对于河西走廊的这一优势,季羡林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河西走廊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