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世界关系的不同的观点有哪些
文学与世界的关系的争论逐渐复杂化,并具有同时性,不再是一个理论占据一个时代的绝对优势的阶段。近代西方文学的求真之路完成了由内向外的转变。它不再为外部客观之真所束缚,转向了主体内心情感,从而获得了更独立的价值和更自由的发展。
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随着科学主义的发展,要求艺术模仿、反映自然的古老传统再次占了上风。先是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者们主张文学要以冷静的目光来观察和评价现实,真实客观地再现生活、揭示真理。19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主张文艺的真实性,反对虚假。他曾经说:“在某种程度上说,文学是一幅画,一面镜子。”“艺术的力量就在于真实及鲜明的体现。”“艺术的真实是完全不同于自然真实的另一种真实”。(【3】《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冯增义、徐振亚译,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页。)他强调人物心理描写的真实,主张反映社会现实的荒诞性。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再次被拉紧,并突破了前人们的局限,更多地发掘人类的内心世界。
随后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者们又在孔德的影响下重弹了l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的老调,要求艺术家应以科学家的身份去纪录事实,通过实证来把握“确实”的事实,发掘现实的实际规律。左拉甚至要“把近代的科学公式运用到文学上去”。
对文艺过度理性化、科学化的苛求再次招致反叛,并且难免矫枉过正。一股强大的反理性、反科学、反实证的文艺思潮在19世纪末开始兴起,并迅速成为整个现代主义理论的基调。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等均强烈要求人们把注意力从艺术品的客观内容转向自由独立的外在形式美。艺术本应是非功利、非道德的,它唯美是求,而让艺术求真务实的现实主义传统却根本上抹杀了它的本质属性,是异化了的文艺观。这股思潮尽管凸显了文艺的形式美,但其实是对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的艺术教条的矫枉过正,忽视了艺术内在内容与外在形式美的统一。例如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也存在着思想单薄的局限,决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称不上最顶级的作家。
现代主义对理性主义传统的真理观的否定直接受到来自直觉主义和现象学一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尼采以“强力意志”否定了绝对客观真理的存在,指出任何真理都是人为了某个目的、从某个角度进行的认识,只是“视角主义”。“任何真理不过是有用的、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神话虚构。”存在主义者克尔凯廓尔更是认为,“真理都是主观的”。这与费希特的虚无主义有点殊途同归的意味。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似乎真的是一个大而无当的问题,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本是背道而行的,但是也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现代宇宙观,宏观与微观的两个极端宛如衔着尾巴的蛇一般构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圆环。
总结了历史上一些关于文学与世界的关系的典型观点,有助于理清一些元观念,避免徒劳地作概念纠缠,从而让文论更好的服务文学,服务人生,结合时代探索文学的创新之路。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