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清华设计素描的课程那有

清华设计素描的课程那有

发表时间:2024-07-19 23:24:22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名称:设计素描

英文名称:DesignSketch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80学时

学  分:4学分

适用对象:艺术设计专业一年级

考核方式:考查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主要从传统的素描学习入手,通过对造型的基础知识与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虽然美术包涵的专业很多(包括艺术设计),素描乃是各个专业的共同基础课(或者说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现代造型艺术入门,都须经过严格的素描基本功训练,它包括对透视学、投影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也包括对造型的观念、造型的美学原则、造型的诸形式要素和各种艺术表现方法的实践和认识。因此设计专业的素描作为设计造型的基础课,着重解决学生的设计意识,图形意识,创造性表现意识和思维理念的形成。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以设计意识为核心,调整传统的绘画素描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设计的发展。在尊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前提下,以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理解、认识事物并赋予联想。通过素描的线条、肌理、明暗、空间结构的表现,不仅塑造了对象,而且通过形象的联想、夸张、变形和构图,选择画面主导形象和自由驾驭画面的能力,使画面形成一种具有节奏、韵律、秩序、构成的效果。从物体的二维图形到三维立体结构的认识。对物体进行归纳、剖析、置换、创造性地经营画面。从设计画面到注入全新的创作理念,对物体进行重新组合,合理安排画面,拓展视觉经验的过程,脱离写生对象来组织画面,还可以对物体进行创造,提高学生独立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们的探索意识,挖掘他们的艺术创新的潜能,对事物各层面的探究。在绘画表现中采用与常规相悖的手法,以各种材料混合或借用自然肌理的效果,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设计素描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对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进行训练,包括:形体观察能力、形体刻画能力、形体创造能力,并着重培养学生在设计方面的意识形成,培养学生的画面构成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课程,是不可替代的课程。

教学目的:造型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传统素描造型能力(明暗、体积、结构)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引导,设计意识和理念的培养,创造性表现意识和思维理念的形成。1.缩短与设计专业课的距离并与其接轨;2.利用素描去实践形象的组成,探讨形象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基本的造型要素,并运用造型方式对形式语言表现手段更深一步的研究。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基础练习

第一节素描基本功练习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和理解素描的语言特征与表现。

2.理解素描基础框架:构图、透视、比例、观察、光影、体积、结构。

3.进一步掌握素描的表现规律。

4.理解结构素描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并表现结构素描。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设计素描概述

以设计意识为核心,调整传统的绘画素描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设计的发展。在尊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前提下,以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理解、认识事物并赋予联想。通过素描的线条、肌理、明暗、空间结构的表现,不仅塑造了对象,而且通过形象的联想、夸张、变形和构图,选择画面主导形象和自由驾驭画面的能力,使画面形成一种具有节奏、韵律、秩序、构成的效果。

(2)观察以及观察的新方法(整体性)理解形体、素描语言表现。

观察——整体性观察方法:判断形体的整体性特征,由外轮廓向内结构的延伸,掌握形体的动态特征和形体之间、形体内部结构之间的比例。观察的训练是脑和手的协调性练习,在观察中把握的原则:整体与局部、分析与综合、比例与结构,特征与轮廓,对比观察的原则。

形体——形体乃是有“形”——物体之外形,轮廓,形态."体"——体积,体量,结构,形可以离开体而存在,而体不能脱离形而显现.形不回因光线变化而变,体则受光影影响。

素描语言:表现素描或者表达素描的独特方法系统(技法系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素描的语言特征;传统素描的基础框架:构图、透视、比例、观察、光影、体积、结构;形体。

素描的语言特征单纯,简单明了,直指形体表达.素描的表达也是个体对形体的体验,沿袭西方传统素描造型,力求把握:构图、透视、比例、观察、光影、体积、结构、形体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学会整体的观察方法并养成素描的整体性思习惯。对素描的造型语言能够掌握并利用。

重点:科学观察方法的养成对素描的表达尤为重要,看_即观察,是在大脑控制分析下的对形体的看。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完成明暗调子素描4开纸1—2幅。

2.结构素描练习完成4开纸作业1—2幅。加强线的表现能力,利用线的变化突出形体的变化和节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课堂实践、教师示范法。

第二节结构性素描练习

(一)目的与要求

在一周时间对传统素描的学习基础上,逐步根据专业特点,转向结构性素描练习,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形体的分析解构能力,并逐步从传统素描的明暗造型转向结构素描的线造型,画面效果倾向与构成和平面化.激发学生设计意识.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对结构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能指导写生。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以传统素描造型为基点,侧重理性的素描练习,着重分析性,分析形体的结构和关系。

形态形体结构的分析要求学生对形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用几何形体研究方法分析复杂形体结构,观察与理性分析并重,在形体之间寻找其关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结构、形体结构、关系。

结构:形体的内部框架,包括个部分的组合与穿插、衔接、次序关系等。

结构分类:自然结构(物的生长),工业造型结构,运动结构,静态结构等。

结构的理解:

(1)从解剖学的角度理解。

(2)从视觉触摸的角度理解。

(3)从眼睛观察到的客观结果理解。

结构的表现:

(1)抓物象突出的点留心与周围突出点的距离并找到表现这种距离的结构关系,最终表现在画面上即“堆起”一个部分和“掏空”一个部分的大起大落的表现

(2)正确理解结构间(突出点之间)的关系:

A运用解剖和透视知识。

B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客观结果。

关系:形体内部、形体与形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即它们在画面上的前后、主次、虚实、轻重、交错、重叠等,在对比中求均衡,在统一中找对比.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性观察、理性分析,能分析物体的形体内在结构和关系。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完成明暗调子素描4开纸1—2幅。

2.结构素描练习(自然结构,工业造型结构,运动结构,静态结构)完成4开纸作业1—2幅。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课堂实践,教师示范法。

第二章形体演化练习

第一节形体多样化练习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形体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现代艺术的新认识,从而理解和分析形体的内在结构,学会由繁到简的表现形体。

在现在绘画与设计创作中,我们发现大量的穿凿手法与表现形态与传统的绘画形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着主要是因为当用绘画表达我们的主观感受时,不同的意识形态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因此将自然形态简化,将原由的次序打破,将创作者的主观认识和表现情感代替,将会带来全新的画面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被释放出来了.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从物体的二维图形到三维立体结构的认识。

对物体进行归纳、剖析、置换、创造性地经营画面。从设计画面到注入全新的创作理念,对物体进行重新组合,合理安排画面,拓展视觉经验的过程,脱离写生对象来组织画面,还可以对物体进行创造,提高学生独立的设计能力。

(1)西方现代绘画大师作品赏析:

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分析,

布拉克作品《在艾斯塔克的房子》分析.

格利斯作品《静物》分析

(2)形体多样化练习:

运用发散性思维,由一母体形体进行的多样化演化练习(毕加索作品《公牛演变》的启示)。

类似手法多样化练习、替代手法多样化练习、平面化手法多样化练习、几何装饰手法多样化练习、黑白灰构成手法多样化练习、打散重构手法多样化练习、夸张想象手法多样化练习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形体多样化、发散思维。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发散性思维、对形体展开想象与造型能力。

辅助学习:语言学、符号学。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试分析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公牛》

从多角度展开对作品的分析,并能从中利用其有利于自己画面的成分.展开相关讨论,激发思维。

(2)完成形体多样化练习4开纸作业4-6张(形体结构分析与表现)

运用类似手法练习、替代手法练习、平面化手法练习、几何装饰手法练习、黑白灰构成手法练习、打散重构手法练习、夸张想象手法练习等.展开对静物的形体多样化练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法作品赏析法,课堂绘画实践法,教师示范法。

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进行作品赏析方面的授课,教学效果会更佳。

第三章图形关系练习

(一)目的与要求

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在与,前者注重重构成画面的新关系,建立画面的新秩序,而后者相对比较在乎感性层面的认识和表达.在设计素描里,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几是关于“图”与“底”的关系问题,在设计素描画面里,"图"与"底"都成为了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相对与传统素描,这种关系显得更重要.通过对“图”与“底”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能在画面中安排好形体与形体的相互关系,处理好画面的主次虚实关系,能将画面的要素作新的构成安排,并很好地利用这种关系于今后的设计作品练习中。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图”与“底”

1.主要内容

(1)中国传统绘画画面中"黑"与"白"的经营。

(2)西方现代绘画和设计作品的构成关系分析。

(3)“图”与“底”的分析和视觉错觉:

图形的封闭与非封闭(完整性)影响“图”与“底”的关系;

图形面积的大小影响“图”与“底”的关系;

图形颜色的深浅影响“图”与“底”的关系;

图形安排上疏密变化影响“图”与“底”的关系;

个体心理情绪变化影响“图”与“底”关系的转换。

(4)"鲁宾之杯"分析:“图”与“底”互易。

(5)阅读贡布里奇《艺术与错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图”与“底”,“图”与“底”关系的转换,互易.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画面“图”与“底”关系原理,并运用于设计素描作业中。

第二节几种基本的图形关系练习:

1.主要内容

图形组合与分割。

同一图形不同组合。

分割图形重新组合。

图形结合的结构关系。

(1)重复关系:图形在保持各自的完整性与独立性的情况下反复在画面上出现。包括:图形、文字、符号、线条、点形状等的重复。

(2)重叠关系:一个单元部分遮盖了它后面的其他单元。“图”与“底”关系就是一种重叠关系,重叠关系的运用体现画面形体之间的前后穿插关系、主次关系、虚实关系。可以在大师作品分析中得到启示:佛洛伊德《少女》,米开朗基罗《亚当的诞生》,米勒《拾穗者》,扬.滋拉维《朋友》等。

(3)透叠关系:透明又重叠,故名。透叠既使物体之间建立联系,有能保持各自的独立与完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重复关系,重叠关系,透叠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重复关系,重叠关系,透叠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图形关系原理于设计素描作业中。

第三节打散、重构的练习

1.主要内容

打破形体正常的空间结构关系、图形图底关系、疏密关系、主次关系、节奏关系等。用不同的新的视点和图形元素构成画面,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1)几何图形训练(2)边缘图形训练(3)图形的感受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打散、重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对形体进行相应的打散、重构能力。

第四节张力问题的探讨。

1.主要内容

(1)形体表现中的技巧产生张力;

(2)线条的张力_弧形线和圆形线的张力感;

(3)由形体对比所产生的张力__运动与静止、方与圆对比、刚柔对比、强弱对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图”与“底”,关系,打散,重构,张力。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打破形体正常的空间结构关系、图形图底关系、疏密关系、主次关系、节奏关系等。用不同的新的视点和图形元素构成画面,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图与底作品分析,作此类图底互易练习4开或2开1-2张。

2.完成:重复关系、重叠关系、透叠关系(复杂器物形体)作业4开纸4—6张。

3.完成:打散、重构的练习作业4开纸2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作品赏析,课堂讨论,课堂实践,教师示范。

第四章图形语言练习

(一)目的与要求

传播学、语言学的研究,为设计艺术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设计基础教育中适当地引入传播学、语言学的知识,可为艺术设计专业提供帮助.图形作为视觉传达的最重要的信号,在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设计的基本元素是图形,以图形来表达设计理念。将图形作为一个单独的章节进行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素描的练习中不断体会和领悟到图形的实践意义,并逐步提高对图形的观看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图形语言符号

1.主要内容:

图形语言的直观性为受众提供形象性的符号,在设计专业教学里,图形语言也是一种表达的符号系统.在设计作品中,图形与文字语言还是存在差别的,图形语言符号要求具有明识性、典型性等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图形语言,语言,典型性,符号系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图形语言,语言,典型性,符号系统。

第二节图形命题练习

1.主要内容:

文字语言偏向于抽象,图形语言偏向于直观和形象,利用他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做相应练习,可以强化学生的图形想象能力。如:用图形表达心理感受:高兴、悲伤等。用图形表达梦境,用图形表达春夏秋冬等。强调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因为这对我们的设计素描练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在有明确目的性或明确命题的设计创造中,我们不仅要用元素来构成画面,而且要从众多的元素中提炼,筛选出最合适的图形来进行组合。这种组合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画面符号之间的关系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图形,直观和形象。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从众多的画面元素中提炼,筛选出最合适的图形来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画面。

第三节画面语义练习

1.主要内容:

假设把画面存在的各种符号看作是文章中的字词句的话,文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语境,所谓语境是指:语言赖于生存、运用和发展的环境,它制约着语言,决定着语言的命运.这种环境在设计的画面里同样存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传播学,语言学,画面语义,语境,图形命题。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把握画面语境,并对文字语言进行图形语言的转换。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课堂完成:图形语言符号相关作品分析与理解。

(2)课堂完成:图形命题练习(表现性素描写生)4开作业3—4张。

(3)课堂完成:画面语义练习(图形图像结构性素描)4开作业2--3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授课堂实践,教师示范。

第五章形体具象描绘

(一)目的与要求

将前阶段的平面化、符号化的素描练习与传统具像写实素描结合起来,能够从多角度增加学生对素描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素描造型表达能力,丰富画面的造型语言,增加设计视觉要素。写实与具像素描的练习与结构性素描练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单纯的结构性素描联系容易让学生走向肤浅和浮躁,不能很扎实地进行一定深入性的刻画锻炼,于造型能力的提高不利,为此,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可适当开展此类练习。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设计素描的写实训练1

(1)局部写真——细部比较丰富,具有表达的可能,并能深入。

(2)物体外部肌理的描写——选择表面肌理感强的形体作为练习对象,如树跟、树皮、毛发等。

(3)具象物体的画面位置——着重表达形体的空间位置感。

设计素描的写实训练2

(1)质感的表达——如:玻璃、不锈钢等。

(2)综合材料的素描表达——拼贴、塑造等手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具象,写实,写真,肌理,质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锻炼比较扎实的形体刻画能力,比较强的写实表达能力。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局部写真作业4开或2开1-2张。

(2)外部肌理的描写4开或2开1-2张。

(3)具象物体的画面位置4开或2开1-2张。

(4)质感的表达与综合材料的素描表达,1开纸或2开纸作业1-2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法作品赏析法,课堂绘画实践法,教师示范法。

第六章 选择性创作素描练习.

(一)目的与要求

在设计素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技法的训练,达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这种激发应该在课堂中给学生更多的主观能动性。选择性创作素描练习的目的就在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注上,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主观因素的选择。

为自己的画面需要而进行的有选择性的素描练习,带有研究性。

(2)简化物体的组合与选择。

对复杂的景物进行简化选择。

(3)从艺术创作角度去选择物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主观选择,研究型素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对复杂形体的主观选择能力,主观处理画面的能力。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主观因素的选择练习4开或2开1-2张。

(2)简化物体的组合与选择4开或2开1-2张。

(3)从艺术创作角度去选择物体4开或2开1-2张。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