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对提高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对提高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发表时间:2024-07-20 00:03:06 来源:网友投稿

袁慧香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提出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可操作性,促进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进程。但是由于历史管理运行机制的制约和人为思想的束缚,地质资料实现社会化服务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关键词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对策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种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它是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2]。

1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新形势

进入21世纪,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三大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地质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在新形势下社会各界的需求不断扩大。

1.1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出台,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供保障

2002年以后,为全面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相继出台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地质成果资料电子文档汇交格式》等一系列法规、标准。这些为地质资料的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法律保证。《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出台后,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欠交资料的清理工作,大量欠交资料得到了补交,多年未按规定向地质资料主管部门汇交资料的石油部门也开始汇交资料[1]。这些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源,同时为长期的资料积累提供了保障,有效促进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对地质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是指导新时期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纲领性文件,为新时期我国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给地质资料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春天。

1.2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的开展,解决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当务之急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开始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对地质资料公开利用的期望值有增无减,但地质资料的涉密问题始终是制约地质资料公开利用的瓶颈。绝大部分公益性地质资料由于存在涉密问题从而使它们的公开利用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为全面推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下发《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国土资发[2005]215号),要求涉密地质资料,如果系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单件组成,则其中不涉密的单件资料可以单独公开供社会利用。因此全国各级馆藏机构根据国家保密的法律、法规对保管的地质资料按照文件级重新确定密级并标注。

随着涉密地质资料清理工作的稳步推进,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69号),明确规定了涉密地质资料的定密原则、标注和借阅复制程序。地质资料涉密清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清理结束后,已经数字化的公开的地质资料将有可能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服务,将极大丰富我们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和服务程度。

2限制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原因分析

为了全面贯彻《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促进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工作,落实地质资料公开利用基本制度,国土资源部与国家保密局出台了《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这一规定推进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进程。但是由于历史管理运行机制的制约和人为思想的束缚,地质资料实现社会化服务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2.1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有待加强

全国地质资料馆藏近10万档地质资料,包括矿产、水文、物化探等不同类别。为了解决这些资料的长期保存问题,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全国地质资料馆从1995年起开展了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工作,形成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和新汇交电子文档一起构成了海量的数字化数据。由于数据存储受保存介质寿命、设备故障、保管环境、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等问题的威胁,充分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成为全国地质资料馆面临的首要问题。全国地质资料馆积极跟踪和研究国内外先进的存储技术,针对本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的电子文件存储方案,按照多手段、多介质、多备份的原则进行[3]。

尽管这种安全备份方案基本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偶然遇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数据损坏问题。各类数据在不同介质之间传输备份,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无法实现断点续传,只能借助第三方软件,但这种软件对数据传输的原理不明朗也为数据的安全可靠备份埋下了隐患。地质资料的公共服务依赖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应用所有可能的新技术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2.2模糊破损资料影响服务质量

全国地质资料馆资料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地质资料数量约7400余种,占目前馆藏近10%。这些老资料中报告和附图都是手写、手绘,在长时间的库存过程中受温湿条件影响和频繁的使用,部分报告和附图已经没有办法再复制,或者是复制可能使报告和附图解体。这些严重影响了地质资料的服务质量。

3对策建议

3.1加强数据服务队伍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正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和服务也正接受着这种冲击。近年电子文档汇交数据量加大,海量数据的管理和批量数据的提取成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数据服务队伍建设,重视工作人员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通过长期努力,建设一支在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等各方面各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2破损资料修复

对馆藏破损资料的跟踪清点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对馆藏资料进行清点,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修复宝贵的地质资料,尤其是那些日本侵华掠夺我国矿产资源时形成的日文资料、李四光前辈地质工作成果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地质资料。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应当建立在完好平整地地质资料基础之上。

3.3专题地学数据库是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精品

地质资料是地质勘查工作形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人们对老矿山、旧矿点的认识受当时认识水平和采冶技术的限制,未能产生飞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以新理论、新方法重新评价以往的地矿工作,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突破创新,这是国内外发现许多大型矿床的成功经验[4]。可见对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将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度,是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趋势。

以地质工作历史中形成的分析数据基础,借助各种新技术开发形成的各类专题地学数据库是资料馆藏资料的亮点,是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过程中的精品。在提供服务前的数据库安装通常由于资料中报告或者附件没有充分说明安装运行环境致使安装失败,严重影响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进程的推进。部分安装成功能够利用的数据库,可以在深入了解阅者的需求情况下,通过分析试验为阅者提供专题数据转换和处理服务。

管好和用好地质资料,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实现地质资料的社会共享和地质资料潜在的巨大价值是每个地质资料人的使命。作为地质资料人,要树立持续学习的意识,随时补充与资料管理有关的法规政策、计算机、档案管理和地质知识,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的加工处理、综合编研和专题服务能力,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以适应资料馆信息化数据的现代化管理,齐心协力为实现“地质资料数字化、地质资料管理和社会服务网络化”的建设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单昌昊.强化资料汇交管理提高资料服务水平.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支兵发,罗剑.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共享的制约因素.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3]尚武,高爱红.全国地质资料馆电子文件的存储与管理.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4]胡青,戴庆嘉,康晓钧.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