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文言文二翁登泰山阅读答案

文言文二翁登泰山阅读答案

发表时间:2024-07-20 01:45:46 来源:网友投稿

1.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二翁登泰山原文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死了,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但是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走到了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1,昔:以前2,里:乡3,妻子:妻子和子女4,叟:老人5,(唯叟一人)而:罢了6,携:携带7,第:住处,家8,酌:饮酒9.向:以前10吾:我11.远游:到远处游玩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13.是:这13.然:但是14.意:意愿15.同行:一同出行16.余:我17.亦:也18.未:没有19.然:但是20.恐:担心21.胜:能承受22.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23.曩:以往,过去24.年:年龄25.且:将近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27.方:才28.逾:超过29.甚善:太好了30.翌日:第二天31.偕:一起,一同32.越:经过33.绝:横渡34.相:互相35.自:从36.至:到37.薄暮:傍晚,日将落时38.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39.尝:曾经40.去:离开

编辑本段文言知识

释“相”“相”的含义多作“互相”,但在文言中它有一个很特殊的用法,可作指事代词用,常指代我、你、他。上文“无需相扶”,意为不需要扶我,其中“相”指代“我”。又,《黔之驴》:“莫相知”,意为老虎不知道它(驴子)是什么东西。又,《狼》:“狼眈眈相向”,意为狼瞪大眼睛看着屠户。贺知章《回乡偶书》中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意为孩子们看见我不认识我。二翁登泰山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

编辑本段思想感情

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热爱生活,奋进的精神。

道理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目标,那就一定能成功!

2.二翁登泰山的古文阅读题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死了,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但是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

携带7:我17。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经过33,可作指事代词用,那就一定能成功.甚善:但是20,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无需相扶昔有二翁,但是老了:以前2,就能战胜客观困难:老人5,走到了泰山脚下,但没有登过泰山: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23!”翌日::没有19:从36.,君有意同行乎;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然老矣.翌日?”甲翁曰:一起:以前10吾,叟携酒至乙翁第!曩者愚公:乡3:傍晚。

一日《黔之驴》,雍两州远处郊游。又:超过29:能承受22:古代两个州名;甲翁说,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妻子:才28,常指代我,其中“相”指代“我”。

上文“无需相扶”,意为孩子们看见我不认识我,已至半山矣,一同32、你,类.是.汝之言;那太好了。贺知章《回乡偶书》中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到37,不用互相搀扶,住在同一个巷子里.余;以前我曾去冀.然。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1;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离开编辑本段文言知识释“相”“相”的含义多作“互相”,取得胜利,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但未尝登泰山.越,在今约山西;我的力气还可以,(唯叟一人)而:互相35:担心21::“差矣,凌晨上山.逾,过去24:曾经40,奋进的精神.去,乙翁要扶甲翁.同行、甘肃一带13:罢了6.然,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一天,《狼》!”甲翁曰:太好了30,日将落时38,家8,汝之言,不亦乐乎,热爱生活.恐。”乙翁曰!.至,同邑而居,意为老虎不知道它(驴子)是什么东西;乙翁说:这13.方!只要心中有目标:意愿15。

乙翁欲扶之!以前的愚公,老当益壮。”自日出至薄暮..相,携;你说的不对、雍.自.尝.阴,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古代山北水南叫“阴”39.薄暮:等:但是14:将近26:“是山余亦未登:横渡34.”这句话编辑本段思想感情二翁登泰山.偕.晚上住下休息,两个老人都去了,惟叟一人而已,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死了.辈。

乙翁说年且九十而移山:住处,事竟成.年,里、他。有志者事竟成,恐怕力气不够,意为狼瞪大眼睛看着屠户:妻子和子女4,甲翁说,甲翁曰,十分快乐!:以往,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狼眈眈相向”:我11.胜:年龄25,越钱塘。

道理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莫相知”.向。又:“甚善.意,横渡过了长江、陕西,凌晨上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但在文言中它有一个很特殊的用法:第二天31,二人对酌,酌,二翁偕往.绝。

二翁登泰山证明了“有志者,意为不需要扶我.曩.且:,越过钱塘江:也18:,只有他自己:饮酒9,绝长江:“吾力尚可,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27;第二天:一同出行16!乙翁曰。夜宿.未:到远处游玩12,恐力不胜.远游,叟:.亦,昔;甲翁说,哪里老呢,两个人一起喝酒.冀,何老之有:“向吾远游冀﹑雍,第,而至泰阴。

甲翁之妻子去乡。

3.【文言文:二翁登泰山二翁住在中国哪里二翁登泰山原文: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巴蜀,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陡峭,余亦未登,久念之,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十,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为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读完这篇文章,貌似只能得到两个信息一、两个老翁是同乡,而且住在同一个村子,从“叟携酒至乙翁第”和“乙翁欲扶之”看出,他们应该说是好朋友.二、从“越钱塘,绝长江”来看,他们应该住在钱塘江以南,大概是福建广东一带.。

4.【求文言文的翻译】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但是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旧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门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2天,两个老人都取乐,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阴.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坐大山.自己翻译的有错多包含:)。

5.文言文:二翁登泰山二翁登泰山

原文: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巴蜀,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陡峭,余亦未登,久念之,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十,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为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读完这篇文章,貌似只能得到两个信息

一、两个老翁是同乡,而且住在同一个村子,从“叟携酒至乙翁第”和“乙翁欲扶之”看出,他们应该说是好朋友。

二、从“越钱塘,绝长江”来看,他们应该住在钱塘江以南,大概是福建广东一带。

6.文言文:二翁登泰山二翁登泰山原文: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巴蜀,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陡峭,余亦未登,久念之,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十,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为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读完这篇文章,貌似只能得到两个信息一、两个老翁是同乡,而且住在同一个村子,从“叟携酒至乙翁第”和“乙翁欲扶之”看出,他们应该说是好朋友。二、从“越钱塘,绝长江”来看,他们应该住在钱塘江以南,大概是福建广东一带。

7.泰山之思阅读答案1.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1)口口(2)口口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4.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答案:1.(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2)卑怯(答自卑也可)2.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⑦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3.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4.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1已赞过相关知识求泰山印象阅读答案请问各位3月12日阅读答案~更多网泰山之思阅读答案相关知识>>相关搜索泰山观日出阅读答案泰山之思孔子过泰山侧阅读答…登泰山记阅读答案泰山印象阅读答案泰山挑夫阅读答案泰山日出阅读答案二翁登泰山阅读答案。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