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之的古代含义

之的古代含义

发表时间:2024-07-20 02:13:25 来源:网友投稿

  那意思可就多了。动词到往【现代汉语解释】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②行不知所之。——《庄子》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2.指示代词,这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句读之不知。——《师说》④菊之爱。——《爱莲说》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③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6.音节助词,无实义。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

  生僻含义

  通“也”义《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