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读书写作,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

读书写作,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4-07-20 03:17:04 来源:网友投稿

大多数人最初都是心怀壮志的,只不过在平凡的甚至有点平庸的生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只是被生活裹挟着前进,就算有点目标充其量只不过是随大流罢了。业余时间基本无所事事。既然没什么事做不如在业余时间做点事儿——读书和写作,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这些看似无价值的无用功却具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坚持读书和写作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思想得到更新,头脑得到升级,毅力得到磨炼。

通过读书人的精神世界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环境以外的世界,感受到古往今来古圣先贤们伟大思想的震撼和冲击,对自己的人生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憧憬。比如施一公院士,他曾经说过自己考大学的直接动力是看了一张报纸上高红实参加座谈的照片,照片上那张光可鉴人的红色桌面对施一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于是他决心考上大学,到有这样高级桌子的地方生活。一张照片改变了一个贫困中孩子的人生观,促进了他的成长。

有一些人从自己的工作需要出发积极读书、写作,不但学到了本领而且改变了命运。我参加过一次党校培训,有一位退休的老领导给我们讲课。他在年轻的时候爱写作,通过写广播稿被选到公社当了通讯员,后来被选到县委当了秘书,刚当上秘书,领导就交给他一项重要工作:写一篇统战工作的讲话稿。

他自己说“当时的我哪有那个本事呀?”只能硬着头皮写,交上初稿以后,领导很不满意,说是让别人写。如果让别人写,他可能就要回原来的公社去了。这下他可着急了,央求领导说自己写,一定能让领导满意。领导被他的真诚感动了,同意让他写。

他立即跑到图书馆查阅这方面的材料,最后找到了一篇沿海地区的统战工作领导讲话,他就照猫画虎的写了一篇,反复修改,反复推敲,自信满满地交给领导了。领导一看还是不满意。为什么呢?沿海的统战工作主要是面对华侨华人的,和西部地区的统战工作完全不一样,但是他不了解情况就照搬照转了。

领导了解到他为了写好这篇讲话稿熬了好几个通宵,还到处找资料的情况以后,就亲自提笔手把手教他写出了一篇合格的讲话稿。从此以后他就全身心的投入到秘书工作中去,勤学勤读勤写勤练,逐渐成长为领导倚重的“笔杆子”,最后升到了省会城市的区委书记。谈起他自己的这一段经历,在课堂上老人家由衷的感叹如果不是写作,自己这一辈子很可能就是个农民。

有人说读书写作是个苦差事。其实这个事情古人早就说清楚了,有道是“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读书写作和干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一个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读书和写作总要有一个足够的量才会引起质的飞跃,才会从苦变甜,才会感受到读书写作带来的快乐和收获。

郁达夫是一个著名的小说家,他在大学期间一共阅读了一千二百多部小说,这个阅读量是很惊人的,几乎达到了每天一部的阅读量。真正做到了博览群书。所以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还有学界泰斗钱钟书,他一生读过的书究竟有多少似乎还没有明确答案,但是整理他的遗物时,仅读书笔记就有三万页之多。正是有了这样的巨大的阅读量,他才能举重若轻的写出《围城》这样的不朽名著。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少年时期就爱读《三国演义》,在给别人放牛的时候经常拿出来读,以至于前前后后读了一百遍。还有大作家王蒙,他虽然读书很多,而且还是个高产作家,但是他读书也有偏好,他最爱读的书是《毛泽东选集》,由于经常读反复读,所以很多篇章他都可以完全背诵。正是由于长期坚持阅读,才成就了他们非凡的文学创作业绩。

不论是就某一著作深入研读,还是对大量的书籍广泛涉猎,都必须达到一个足够的阅读量,否则是不会收到效果的。只不过前者是一块地的精耕细作,讲究的是精深,后者是跑马圈地,突出的是广博。不论是精专还是广博都必须达到必要的数量,否则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写作同样如此,也必须要有量的积累才会实现质的飞跃。巴蜀鬼才伟明伦老先生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写不出来也要硬写。硬写就是逼迫自己写。西方有作家说,写作就是压榨自己。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告诉人们一个基本的道理,写作的道理有千条万千,不怕苦、不怕难愿意大量的写是第一条。不管是压榨自己还是硬写,都是强迫自己去写、每天写、写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著名作家都是高产作家,他们在写作中使自己的创作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因此才能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不断地创作出精品力作。

名满天下的金庸先生就是其中一例,之所以说他名满天下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在华人圈和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无人能及,所以荣膺了读者最多的作家桂冠。他一生创作了十五部三十六册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上一部短篇《越女剑》。要知道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是在报纸上连载的,每天都要写,否则报纸的销路就成问题。金庸大侠的写作是长期的大量的。金庸大侠手下的一个工作人员曾经撰文回忆,报社下班后,金庸独自一人在寒夜孤灯的陪伴下每天创作到深夜的情形。

很多人会说这些都是名人大作家,我们又没有这份欲望。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这样想把自己害了,读书和写作并不一定要成为大作家、成为名人,通过读书写作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情趣,同时也为子孙后代做个好榜样。

曾国藩的成功举世瞩目,而且影响直到今天依然是广泛而深入。很多人都研究学习曾国藩的做人做官作文的诀窍,其实曾国藩的成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家族的功劳。他的祖父、父亲都是一生走科举制之路的人,他们虽然没有考取什么功名,但是他们的读书写作的习惯已经成为一种家风,从小就深深地感染了曾国藩,靠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了曾家子孙血脉。

曾国藩功成名就之后,他和他的子孙并没有放下书卷,反而更加努力的学习钻研,出现了文理兼通的人才。政权鼎革时代变迁,曾氏子孙成才成家的不乏其人,究其原因就是“耕读传家”的浓厚学习风气的熏陶。曾国藩及其后人的成功是其家族浓厚读书氛围的产物,而不是相反。

在这样的典型带动之下,湖湘子弟刻苦学习渐成风气,到近代出现了蔚为大观、影响深远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湖南人才群体,这个群体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和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规模如此庞大、质量如此优良的人才群体之所以产生于湖南并不是偶然的,这和湖南勤于学习的社会风气有直接关系,这个社会风气的形成又可以追溯到曾国藩、左宗棠以及他们的师友身上。当时的他们并不出名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耕读人家。但是就是这样的普通人坚持不懈的读书和写作,代代相传,形成了勤学上进的社会风气,为杰出人才的大量涌现厚植了社会土壤。

实践证明普通人家、升斗小民一代又一代努力读书写作是可以改变自己甚至家族命运的。人人都这样做就能汇聚起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

现实生活当中也有很多坚持业余写作的人,他们并不出名,但是他们在业余时间充实了自己,锻炼了文笔,增加了收入,获得了或大或小的成功,生活得到了或多或少的改善。他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是他们的人生因为读书和写作而变得更加精彩动人。

如果你现在收入不高、地位不高,而对现在的生活状况也不十分满意的话,那就拿起笔或者打开电脑,在晚上或者其他空闲时间开垦一块新的“自留地”,辛勤的耕耘吧。在这片自留地里种下你对未来的期许、对生活的的追求、对后人的垂范,努力开拓改变自身命运的通天大道。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