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草的故事
含羞草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孩子他的名字叫含羞,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从小就给人家放牛,住在一个用树枝和茅草搭成的窝棚里。草棚旁边有一片荷塘。每当夏日黄昏时刻,含羞放牛归来,看着满塘荷花,心里十分高兴,他便情不自禁的吹起了笛子。
美妙的笛音感动了荷塘里的荷花仙子,她既喜欢含羞的笛音,又同情含羞苦命的身世,就化作一个村姑,来到了含羞的窝棚。含羞是个十分老实的小孩,看到一个姑娘来到自己的窝棚,他羞红了脸说:“你是谁?”
荷花仙子说:“我家本住在村外,由于父母非要逼着我嫁给一个有钱的老头,我才逃到这里,我已经几天没吃饭了”。
含羞把本不多的一点食物拿出来给姑娘吃了。姑娘问起含羞的身世,含羞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荷花仙子说:“你我都是命苦的人,我们在一起吧”。
含羞见这位姑娘心地善良,就答应了。他们买了材料,建了房子。村里人见含羞有了家又娶了媳妇,都替他感到高兴。
含羞用剩余的银两买了两亩地,夫妻二人过着男耕女织的日子。闲来无事夫妻二人就坐在荷塘边上欣赏荷花。
有一年,天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含羞对妻子说:“我出去打猎”。
荷花仙子本来想告诉他不用为吃穿发愁,可又担心含羞变成一个懒惰的人,也会使含羞担心夫妻缘分不会长久,于是便没有阻拦。
含羞天天进山打猎,天天都能带回一些野味,还能挖回些草药,日子也还过得下去。
有一天含羞进山一天了,晚上也没有回家。荷花仙子在家十分着急,可含羞一连三天都没有回家。到了第四天一早,仙子决定去找他。
荷花仙子在山里找了很久,后来才在一个山洞口发现了含羞打猎用的弓箭及挖药的铁锄。她在洞口高喊含羞的名字,含羞从洞里出来,后面跟着个妖冶的女子。荷花仙子一眼就认出来了,她是山中的杏花精。
荷花仙子本来要揭穿她,但又怕含羞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于是她什么没有说,一把拉着含羞就走。
杏花精在后面边追边喊:“含羞,你我做了这就几日的夫妻,你可以走,但是你也得在看我一眼吧”。
荷花仙子告诫含羞说:“不要!”可含羞还是回头了,就在这时候,他和杏花精都不见了。
荷花仙子找了很久,却看到的是含羞的白骨。荷花仙子对村里人说含羞被老虎吃掉了,其实她心里明白,喝了含羞血、吃了含羞肉的是杏花精,她后悔当初没阻止含羞进山。
荷花仙子每天都会到含羞的坟前说:“含羞,你当初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呢?”
后来含羞的坟上长出了一株从来没有人见过的草,每当荷花仙子说话时,他都会低下头去。
后来荷花仙子离开了,那颗草依然在那里。奇怪的是只要人们用手指戳戳那草,那草枝、草叶就会立马低垂下来,人们就给这种草取名为“含羞草”。
扩展资料
含羞草感知特性:
植物与动物不同,没有神经系统,没有肌肉,它不会感知外界的刺激,而含羞草与一般植物不同,它在受到外界触动时,叶柄下垂,小叶片合闭,此动作人们理解为“害羞”,故称之为含羞草、知羞草、怕丑草。
含羞草细胞是由细小如网状的蛋白质“肌动蛋白”(即叶枕敏缩体)所支撑。产生闭合运动时,肌动蛋白的磷酸会脱落,只要让含羞草吸收不让磷酸脱落的化合物,经触碰也不会起变化。
当肌动蛋白束散开时,细胞被破坏,结果水分跑出来,以致产生闭合运动。肌动蛋白一般见于动物的肌肉纤维内,与肌肉伸缩有关。它也存在含羞草内,可说是相当罕见。
植物的运动通常是由细胞内膨压改变造成的。大部分成熟的植物细胞都有一个很大的液泡。当液泡内充满水分时,就压迫周围的细胞质,使它紧紧贴向细胞壁,而给予细胞壁一种压力,使细胞硬胀,像吹满了气的气球一样。
液泡内所含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浓度高低,决定渗透压的高低,而渗透压的高低可以决定水分扩散的方向。当液泡浓度增高时,渗透压增加,水分由胞外向胞内扩散而进入液泡,增加细胞的膨压,使细胞鼓胀;反之,细胞则萎缩。这种过程只能造成缓慢的运动,例如气孔的开合。
含羞草的叶子如遇到触碰,会立即合拢起来,触动的力量越大,合得越快,整个叶子都会垂下,像有气无力的样子,整个动作在几秒钟就完成。
含羞草的叶子和叶柄具有特殊的结构。在叶柄基部和复叶的小叶基部,都有一个比较膨大的部分,叫做叶枕。叶枕对刺激的反应最为敏感。
一旦碰到叶子,刺激立即传到叶柄基部的叶枕,引起两个小叶片闭合起来,触动力大一些,不仅传到小叶的叶枕,而且很快传到叶柄基部的叶枕,整个叶柄就下垂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在叶枕的中心有一个大的维管束,维管束四周充满着具有许多细胞间隙的薄壁组织。
当震动传到叶枕时,叶枕的上半部薄壁细胞里的细胞液,被排出到细胞间隙中,使叶枕上半部细胞的膨压降低,而下半部薄壁细胞间隙仍然保持原来的膨压,结果引起小叶片的直立而两个小叶片闭合起来,甚至于整个叶子垂下来。
有人做过研究,含羞草在受到刺激后的0.08秒钟内,叶子就会闭合。受刺激后传导的速度也是很快的,最高速度每秒钟达10厘米。刺激之后稍过一段时间,一切又慢慢恢复正常,小叶又展开了,叶柄也竖立起来了。
恢复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但是继续逗弄,接连不断地刺激它的叶子,它就产生“厌烦”之感,不再发生任何反应。这是因为连续的刺激使得叶枕细胞内的细胞液流失了,不能及时得到补充的缘故。
含羞草的这种特殊的本领,是有它的一定历史根源的。它的老家在热带南美洲的巴西,那里常有大风大雨。
每当第一滴雨打着叶子时,它立即叶片闭合,叶柄下垂,以躲避狂风暴雨对它的伤害。这是它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适应。另外含羞草的运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卫方式,动物稍一碰它,它就合拢叶子,动物也就不敢再吃它了。
在叶柄和小叶柄基部都有一个较膨大的部分,叫做“叶褥”。叶褥对刺激的反应很灵敏,在它中心的部分有许多薄壁细胞。这些细胞在静止时会将带负电荷的氯离子运向细胞内,而把氧离子向细胞外运送,使细胞膜和邻近地区保持一定电位差,叫做静止电位。
当外界刺激超过某一定限度时,这种差异通透性会突然改变,带正电荷的钙离子大量涌进细胞,而钾离子却向反方向进行,使膜内电位增高,甚至成为正电位,于是产生了动作电位,这种现象叫做去极化。
参考资料来自:百度百科-含羞草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