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鼻祖是谁
日本茶道是受中国的影响由中国传去的,那你知道日本的茶道鼻祖是谁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茶道的鼻祖是谁,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日本茶道的鼻祖
无准师范画像
据《径山史志》等史料记载,无准师范淳祐九年(一二四九年)三月十五日,亲书遗表遗书,并对弟子嘱后事。至十八日黎明,索笔书偈而逝。三月二十七日,其弟子遵师命,奉其全身葬于万年正续院之侧。万年正续院为径山万寿禅寺下院,位于今天的西安寺村。赵大川等人收藏有明清时期的径山万寿禅寺、万年正续院地图。
据《余杭县志》等史书记载,无准师范(一一七七年至一二四九年)号称天下第一宗师,南宋绍定五年(一二三二年),他奉宋理宗诏书,主持五山十刹之首径山禅寺法席。当时日本、韩国的高僧们纷纷来华求法,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日本高僧圆尔辨圆。
南宋端平二年(一二三五年),圆尔辨圆登上径山,拜谒无准师范为师。无准师范不仅传授圆尔辨圆佛法,还传授了中国的茶叶种植、茶叶炒制、茶叶烹煮、品茶问禅、纺织、制药、打麦面、做豆腐等中国文化。
宋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年),圆尔辨圆挂足七年后,辞别无准师范,重返故乡,创建了日本东福寺,径山也成了日本临济宗之源。他依据径山茶宴和大宋国《禅苑清规》,制订了《东福寺清规》。元明以来日本僧侣来径山参谒者相继不绝,中国径山茶宴仪式等禅茶文化逐渐发展成日本的茶道,无准师范成为日本茶道的鼻祖,径山则是中日韩禅茶交流的圣地。
日本茶道宗师
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岁的村田珠光来到京都修禅。当时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汗淋茶会(一种以夏天洗澡为主题的茶会),这种茶会首创的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茶室草庵。这种古朴的风格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由于将军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珠光主张茶人要摆脱欲望的纠缠,通过修行来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另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继村田珠光之后的就是武野绍鸥(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
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和薮内流派的始祖薮内俭仲均为武野绍鸥的弟子。千利休将标准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并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从此结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千利休还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他不拘于世间公认的名茶具,将生活用品随手拈来作为茶道用具,强调体味和本心;并主张大大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规七则就是由他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的。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餐、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同时它也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的、无条件的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