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考试中又失误了,又没考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考试成绩是孩子和家长共同关注的话题,考试成绩好能让家长脸上有光,考试成绩不好,孩子也会非常沮丧。孩子成绩出现波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家长千万不要焦虑、责怪或者埋怨孩子,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特别是对一些不善于表达和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在考试中又失误了,又没考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1.粗心,知识熟练度不够
看似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却很难在考试中得到满分,便会被归咎于粗心。但是在计算了某个知识点有99%正确率与90%正确率的同学,在题量逐渐增大后得到满分的概率后,所谓粗心,就成了错觉。关于实力和最佳发挥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把最佳发挥当作实力,低于此的被归咎于“粗心”,实际上却取决于心理素质。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2.家长不应该“替孩子”检查作业
像现在很多的学生家长,在孩子小学初中的时候,为了孩子交上去的作业更加美观、给孩子的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都会有帮孩子检查作业的习惯。甚至在有的学校,这变成了一些孩子老师的要求。当然对于老师来说每天都要批改上好几十份、甚至上百本的作业,也往往无法关心到每一个孩子的作业的具体完成情况。在孩子的学习监督上,的确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担责的。但是许多家长“帮”孩子检查作业的方式,常常由“帮”变成了“替”——这导致了,孩子自己在写作业的时候,常常并不用注意一些细节上的小问题,反正会有后来的家长,“帮忙”查出来。
3.习惯养成不合适,关键时刻掉链子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可见一个人的习惯是多么重要。很多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边翻书边做题,或者就是一遇到不会的就问家长,等到做完题目,还会和同学对答案,这样一来,作业正确率确实上去了,但知识吸收率却只下不上。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家长就应该培养孩子养成先复习再做题的习惯。一天的学习下来,孩子一定是身心俱疲的,这个时候可以先让孩子放松一会儿,再集中精力完成作业。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