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校园的简介
一、两型校园建设是该校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1、 两型校园建设是党和政府对高校发展的战略要求。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教发〔2006〕3号),要求“各地各学校要把建设节约型学校作为学校发展战略列入到‘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对节约型学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200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教发〔2007〕19号),强调学校要强化师生员工的节能环保意识,从学校发展、建设及日常运行管理的全局出发,对节能、节水、环保工作进行统筹规划。2008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建科[2008]90号),提出“节能节水工作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节能节水工作,将有效地促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全面开展”。2009年4月28日,湖北省建设厅和湖北省教育厅联合召开了湖北省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具体要求。
2、 两型校园建设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及教育部关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关要求,全国各高校纷纷提出了两型校园建设的规划和目标任务,个别省及所属高校甚至提出了“三型”校园(“节约型校园、关爱型校园、文化型校园”)的建设目标,并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行动落实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该校在两型校园建设方面尽管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与我们的目标还有明显差距。如果不引起重视,采取积极行动,不仅学校制定的两型校园建设的规划难以实现,学校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想借此次会议,大力提倡和呼吁全校积极行动起来,在两型校园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速度。二、两型校园建设“节约”是关键在两型校园建设中,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基础、是关键。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内涵包括:
1、 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
2、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建立有利于节约的制度和激励机制。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统筹整合校内资源,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基建、科研和后勤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深入推进改革,要建立有利于节约的制约和激励机制,建立以严格、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各项管理制度,把节约指标列入校内各部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3、 加强学校日常工作中的节约管理,全面节约。学校各项办学活动都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追求不必要的高标准,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要大力加强对水、电、气和教室、实验室、学生食堂、宿舍等公共场所的使用和管理,挖掘各种资源的使用潜力,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4、 要加强师生员工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强化全员节约意识。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学校领导者、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员工和广大学生的节约意识,尤其是节水节电、节约粮食和节约教学资源的意识。
5、 采取有效的节能节水措施。加强节能节水运行监管、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节水强制性标准、开展低成本节能节水改造、积极推进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等。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全国各高校已有许多积极的行动和成功的经验。主要做法归纳起来有:
1、 强化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节约提高到关系全校师生素质、学校管理水平、学校发展质量的高度,加强组织保证和责任分担,形成领导主抓、分级负责、全员参与的责任体系。
2、 加强制度建设,把节能节水落到实处。浪费的行为往往源于制度的缺失。多数高校建立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包括节能降耗指标体系、监管体系、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等,推行“水电承包,计量收费”、“定额使用、超额自理、谁使用谁付费,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机制,把水电使用置于制度管理之下。
3、 加强整体规划和建设,改造和完善节能减排设施。一是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新建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体系。新落成的建筑在供电、供暖、上下水系统等方面均选择了低耗、低排、高效节能设备和器具;二是加强科技改造,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
4、 强化精确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按定额配置资源,倡导节约,杜绝人为浪费行为。后勤管理部门加强维修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减少资源浪费。有的高校还建立了校园电能计量管理系统、校园给水管网监测系统、网络预付费水电管理系统、校园路灯智能管理系统、校园关键设备监控系统等水电管理系统,实现了校园数字化水电管理。该校自2006年以来,在节能减排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行动。学校成立了节能管理委员会和节能管理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后勤水电管理科。节能节水设备改造方面,近3年先后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实施了节能型变压器改造、校园公共场所节水器具改造、公共楼道灯及路灯光声控节能改造等项目;对部分教学楼等公共场所进行了节能灯具改造;对家属区老化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对家属区IC卡电力计量系统及水表计量进行了升级改造;对部分二级供电节点安装了远程监控系统。管理方面在完善水电管理制度的同时采取积极的行动,强调水电管理的精细化。如,加大水电设施维修力度,减少设施故障损耗;聘请专业测漏公司对该校地下供水管网进行长期监测,治理地下管网的暗漏现象;加强水电计量巡查,堵住非正常用水用电漏洞;引进社会资金120余万元对该校西区、北区的浴室和开水房进行节能环保改造,减少学校燃煤支出;对蒸汽锅炉房实行统一管理,推行节煤节油行动,强化蒸汽使用计量收费;停用北区锅炉,改为电加热蒸饭车,既清洁环保又节约能源;各类非公共用电用水计量回收进一步强化,等等。经过以上努力,近几年该校的水电燃料支出得到有效控制,在学校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水电燃料净支出却逐年下降,由最多时的2700多万元,到2008年的2200万元以内。2007年学校还被评为武汉市节水先进单位。但是该校在节能节水方面无论是与兄弟高校相比,还是离国家的要求都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 观念上,部分师生节约意识和主动行动不够,与该校“艰苦朴素”的校风不符。由于水电作为公共资源使用,没有进行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估,全员节约的意识还有待宣传强化。
2、 管理方式上,公共用水用电管理仅有一级计量,二级、三级计量基本没有。对用水用电单位没有约束机制,人为浪费现象仍存在。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和水电需求不断增加,如此下去,学校将不堪重负。按财务报告该校“十一五”期间还将投资设备2亿多元,基建9.2亿元,后期的水电消耗及后勤服务成本也不是小数目。
3、 基础设施上,水电管网系统及供水供电设施老化,水电损耗严重;水电计量装置和节能设施配置不到位,节能新技术、新材料运用不够;一些建筑物及高能耗设备管理不严或者制度不健全,水电消耗超标,加重了学校的水电支出负担。三、“环境友好”是两型校园建设的更高目标参照专家学者关于两型社会的定义,环境友好型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二是指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是该校建设高水平大学、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首先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体现了学校科学发展的要求。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良性的发展态势。在这个环境中,全校师生员工与环境良性互动,共荣共生。每个个体和组织都能在这个环境中寻求合理定位和满足,个体和组织的发展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空间,并支撑和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这样环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有一套制度和机制,特别是需要科学规划,全面统筹。如何处理好发展与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处理好学校生产及生活服务中的污染排放、清洁生产、绿色科技等问题,都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解决。其次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是和谐校园构建的要求。环境友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好的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提倡重视环境要素,反对铺张浪费和生态破坏,这些理念也是和谐校园建设追求的目标。再则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是关注民生的要求。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不仅在观念层面、文化层面体现环境友好,更重要的是生态层面,学校建设和发展能呈现新的面貌,校园环境得到改善和维护,广大师生员工得到更多实惠。从后勤保障的角度来看,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支撑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资源保障问题;二是与师生员工生活密切相关的后勤服务问题。在资源保障方面,一个环境友好型的校园应该是学校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学校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又有充足的供给和保障。这一点上该校还有“瓶颈”。其中公共房产资源紧缺就是一个重要“瓶颈”。目前该校公共房产资源的现状,一方面由于历史和发展变迁的原因,学校在整体用房分配上计划性延续性不强,导致公用房实际占有不均衡,用房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二是管理和使用分离,导致学校对公共房产的调配和监管力度较弱,房产资源的动态管理体系没有建立,房产资源整体利用率不高;三是规划和建设严重滞后于学校的发展需要,总是处于应急状态。在后勤服务方面,校园环境、大家的吃、住、行等民生方面也还有许多需要改善之处。如校园环境建设规划不够,园林建设和维护费用投入明显不足;校园环境园林化程度不够,特色景观不多;道路、室外场所和公共设施需要修缮。学生食堂、教职工食堂急需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和提升服务水准。学生住宿条件和教职工住房改革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以教职工住房问题为例,这是制约学校和谐发展的又一“瓶颈”。学校现有教职工家属楼38栋,成套房屋1512套,其中已按房改房售出1129套,余下383套中,未参加房改的老住户55户,45套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用房,283套用作周转房;另有青年单身宿舍7栋,单间房368间,其中老住户147间,安排离婚、大龄青年等住户50间,实际可用171间。教职工住房实行属地管理和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后,学校只能对教职工提供周转房。2000年——2008年底,该校新调入职工742人,周转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另外已售出成套房有的破损严重,急需全面维修,部分职工意见较大。还有职工的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及教职工二期住房开发进展等问题,也深受广大教职工关注。四、为学校两型校园建设肩负起历史的责任两型校园建设是学校“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中长期建设和发展的战略任务。后勤保障处作为学校后勤保障服务的职能部门之一,深感后勤工作与两型校园建设关系密切,应率先转变观念和付诸行动,为两型校园建设尽一份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