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教师超编,为什么还缺教师呢

教师超编,为什么还缺教师呢

发表时间:2024-07-21 04:44:19 来源:网友投稿

我是在乡镇初中,我说说我们学校的状况吧:我们学校有庞大的领导班子,正校长,教学副校长,政教副校长,后勤副校长,教导处正,副主任,教务员23名,政教处正,副主任,政教员23名,后勤正,副主任,事务长,后勤保管员,图书管理员,打印员,学生奶发放员,寝室男女辅导员2名,实验室管理人员,出纳,会计,党办主任,校办主任,还不知数漏了没有,还有几个人不在我们学校,是上级部门中心学校里超编的,就把工资关系放在我们学校里,这里面有很多人都是从不进课堂的的专职教辅人员,我们英语老师每人都得带双班,我每周20节课,一天最少4节课,都是财政拿工资,你说是不是既超编,又缺乏进教室的老师呢?

教师超编还缺教师,其根本原因,一是延迟退休造成的。到龄退休的女教师,特别是体弱多病,已经不能登讲台的女教师,为了多挣工资,延迟退体,占编不登讲台,经常请病假。二是形式主义导致做材料应付检查工作就占用了很多编制。三是学校管理人员太多,如一个小学校,学校环节干部就占了一大批。

先说两个概念:1.教师并不超编,真正有编制的老师并不多。2.学校也不缺老师,每年教师编制考试,整个大区也就三五个名额。要是缺老师怎么会订这么少的名额呢?

现在都是劳务派遣的老师多一些,一年一签,工资刨去五险一金,到手18002000块钱左右。

这边一个中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劳务派遣的老师。真正在编的老师哪去了?一部分年龄大,逐渐退休了。一部分停薪留职,出去赚大钱了。还有一部分坚守教育岗位,教书育人。

我说的这个学校,每年都进来好多劳务派遣的老师,这些老师普遍年轻,经济压力不大,可以接受两千左右的月薪。

现在很多学校开始自负盈亏,尤其一些公立转私立的学校,非常愿意签这些劳务派遣的年轻老师,因为价格低。

每年想进学校的人很多,主要是职业光环和有色收入比较吸引人。因此很多年轻毕业生都趋之若鹜,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样就会造成一个假象,感觉学校特别缺老师啊。

实际上你看哪个学校长期招聘教师了?哪个学校的招聘信息在非官方平台上公布了?

所以真的不缺老师。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教育部为解决837万大学毕业生生。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是今年的教师岗,由于我国基层教师的常年稀缺,通过这次机会,正好可以弥补教师岗位的不足。据说要特招5000名特岗教师,同时相关教师的招募规模将达到十几万,特别是对于中小幼儿园教师,教育部特别放开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条件。中小幼儿园的招聘教师人数将增加40多万。

为什么要招怎么多的教师呢?说明缺教师呀,但有一些地区教师超编,为什么还缺教师?教师超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各地严重缺教师,同样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二者的是矛盾呀。从今年教育部招教师,说明了中小学教师紧缺的信号,这个消息对于那些有意向从事教师岗位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很多学校每年都会对外招聘一些年轻教师,但同时一部分学校却存在着超编现象,这两种现象看似是非常矛盾的。在编制已满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的学校每年都要招聘老师呢?

教师的数量一直很紧缺,农村偏远地方尤其严重,可是在岗在编的教师数量却从未减少,甚至还在增加。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那么多出来的编制教师去哪里了。原来我国中小学目前教职工人员可分为学校行政领导、专职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几大类,教师编制理所应当给专职教师,但是很多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存在占用教师编制的问题,教学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存在占用的现象。更有甚者把行政领导的管理岗也统计或编制为专职教师指标,致使挤占专职教师编制的现象屡有发生。之所以部分学校招聘教师的岗位多,而实际上留校就职的教师少。其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的领导设置人数太多。很多领导并不会就职上课,即使上课也比一线教师上课时间少一半。所以这其实增加了很多在职老师的上课负担。整个学校的分配比例是严重不合格的。真正在职位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但是很多领导并未干实事。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一线教师数量,减少领导数量。

教师编制是阻碍教师流动的主要障碍之一。没有关系的老师,由于编制的问题很难实现有效的调动。正因为如此教育部门又搞了个县管校聘这么一个管理制度,让教师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不过这样的调动只是城里和乡下简单的交流,城里的老师不会真的去乡下教。也就是只有乡下的老师流向偏远而地区,不会出现偏远地区的教师流向城里,当然有些会有关系调动的除外。这样总体上教师的编制还是没多大变化,也难以解决城乡教育师资不均衡的现象发生。

虽然多年前出台的生师比规定没有考虑到后来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小学增设的英语课、体育课时数增加以及中小学加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还有农村学校自然小班化等因素。因此单纯用原有的编制标准来配备教师,显然无法满足学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有教师建议重新审视教师编制配备,从地区、学校的实际出发,来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并及时、有序地进行编补,希望城乡倒挂的编制标准向农村倾斜,适当放宽农村地区的编制标准,最好能结合班比和学科教师配比来制定标准。

现阶段一些地区也在尝试调配各种资源,在县域内寻找快速破解的良方。通过一所教育资源相对优质的乡镇学校作为带头学校,实现学校资源共享。学校教师开展走校上课,以解决优质教师缺乏、学科师资不平衡、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

这种现象确实还是存在的,一般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核编数与学校需要的编制数有差距。

学校的编制一般是根据学生的人数来核核定的,比如小学的基础编制是按师生比1:19来核定的。编制的核定有严格的规定和严格的程序,一般学校也是两三年才核定一次。如果在核定编制时,未能预见到以后生源大幅增长的情况,如农民工子女突然增加了很多人来城市小学就读,那么这时原来核定的教师编制数是不够的。即使按原来核定的编制数招满了教师,仍然会缺教师。

二、部分教师借用到其他部门工作。

在一些地方教师队伍的人数较多,其中肯定有学历较高、能力较强的人,比如学中文的教师,其写作能力一般较强,一些机关部门又需要写材料的人才,从教师队伍借调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于是部分教师就借用到机关部门工作了,但是由于教师是事业编制,不能直接调到机关工作,只能用借用的办法,就是说使用的是学校的编制,工资福利还是在学校,但人在机关上班。由于他们用了学校的编,却不能来学校上课。在这种情况下,也会造成缺教师。

三、部分教师上课课时数少了。

在学校里一些教师去担任行政工作后,如任学校的校长、副校长等职务后,其上课的课时数就少了,有的甚至就不上课了。当前学校行政化倾向较大,行政工作增多,从事行政工作的教师也增多,而且还有些教师想从事行政工作。那么这些因从事行政工作而不能上的课时,就需要新增教师来上课。这时候虽然是教师满编的,但仍然是缺教师的。

另外有些得了副高职称的教师有不想上课的想法,因为职称已得,工资已上去了,再往上升也没希望了,能轻松一下就轻松一下吧,反正少上课、不上课工资也不会少。于是有些职称高的教师就以年龄大、身体不好、给年轻人多锻炼一下等为理由,申请少上课或从事行政工作不上课。这时他们少上的课,是需要教师来顶上的。这种情况下教师也是缺的。

四、教育局及其下属事业单位借用教师。

教育局及其下属事业单位的编制不多,在工作量大时会缺人手,或者因其他原因缺人手时,他们会想办法从学校借用人员来上班。局机关会借用,教研室会借用,教师培训中心会借用,其他教育局属的事业单位会借用。这些人员是在教育系统借用的,没有离开教育系统,学校又不好拒绝。这种借用人社部门、编制部门一般是不管的,学校向这些部门反映是没用的。在这种情况下,人被借走了,课还要上,自然就缺教师了。

五、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

教师编制给够了,也满编安排了人,安排的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比如说语文、数学教师安排了很多,超过了需要的教师数量;但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安排不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这时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音体美教师就会缺。

以上是个人的见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教师的编制国家是有规定的。按中小学来说一般是高中13:1,初中是16:1,小学是23:1。如小学有23个学生就要配编制教职工1人。不过配编制总数的时候,还要看当地财政的承受能力。所以当前除经济发达地区外,一般都是接近国家标准,甚至低于国家标准。而且落实标准常常滞后,有的还不是一般的滞后。如果按滞后为标准,学生又那么多,就会出现缺编现象。实际上是有些地方的教师编制根本就不足,而硬说成足造成的。再一个是教育资源不平衡造成的。现在的县级以下的中小学,中小学生一般是向乡镇流动,更多的是向县城里流动,造成县城里学校生源爆棚,百人以上的班级比比皆是。这样就显得教师编制明显不足。而县里滞后的编制名额有限,哪里还有编制教师来补充呢?再说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学校还在,能没有教师吗?如一个小学不足50个学生,你能只给两个教师吗?显然不能,至少得6个,每人一个年级包干。这样学校就“超编”了。况且老师的工作量很难承受,难承受也得承受。如果一个县有50个偏远学校,“超编”的教师就200多。尽管有的地方合校并点,也解决不了“超编”问题,还落得没能力送学生到乡县的家长有意见。

教师编制问题,是个极复杂的问题。如果不实事求是地及时补充解决,缺编问题永远是个大难题。

结构性缺大批中老年教师不再上讲台了,领导队伍扩大,又带课少,占用了编制。

制度性缺学校没有人事权,想要的进不来,进来的不想要。导致能干事的人缺了。

地域性缺偏远落后的,小城市难以招人,或是留不住人。

编制是根据学生人数设置的。以前普遍班容量大,甚至到100+,那时候编制就多。现在控制班容量,但学校教室有限,学生人数锐减,而老师调走、退休的人数比较少,所以几乎所有老学校都超编。

超编怎么还缺教师呢?

一、专职领导和职能室人特别多。校长、副校长都是专职的,配备的教务处、总务处、教导处、教研处……名目繁多的,我都记不清[笑哭]每个处都有主任、副主任、干事若干,这些人,要么不上课,要么教一个班的地理、生物之类的非考试科目,一周两节课搪塞着,关键人家这样的人,活轻事少,还啥好事都是人家的,高职比主课老师多多了。

二、年老体弱加刺头。年老体弱身体不好的老师,不愿病退,退了挣得少。甚至到了退休年龄的告高职女教师,也打报告延迟退,然后倚老卖老,教个小科,甚至啥也不教,到个图书室、卫生室、实验室……挂个名,到学校聊会天,喝点水,走人。还有年轻力壮的呢,反正我也不想评高职,就来个混不吝,让我上课,就不去!爱谁谁,反正工资一分不少!

这样下去多少编制也不够用!

而且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不干比干活的挣得多,只能使教育生态进一步恶化,敬业的老师的积极性渐渐被消磨殆尽,学生成为外聘年轻教师的练手工具。

呼吁教育改革要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才能真正调动敬业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使教育事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教师超编为什么还缺教师?教师超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各地严重缺教师,同样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二者的矛盾产生,和教师专项编制的核算,是分不开的。各地的教师编制核算,基本上是以“师生比”为标准的,高中12.5:1、初中13.5:1、小学19:1的比例核定,部分学生数过小的乡村小学,可以参考班师比。但实际上上级编办在核算教育专项编制时,都是按照“师生比”,根据实际学生在校数,分配教师编制总数,这样一来,尤其是县区、乡村中小学校,教育专项编制肯定就会不足,尤其是现在二胎放开后,学生数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以前核定的编制数跟不上学生实际增长的步伐。教育专项编制三五年才核定一次,在此期间,只能在区域内、在总数内进行各校之间的调整。

编制数是死的,但这些使用编制的教师,不一定都是一线教师,都能承担教学任务。学校管理班子一般三、五、七人,承担的教学量有限。再加上还有后勤服务的教师,包括宿管、伙食营养餐。安全、三员等,这些人员同样不参与教学,或者承担的教学任务量小。这样七扣八扣下来,党校即使超编用人,一线教师还是不够用。

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各科教师分布不平衡。数理化教师、音体美教师普遍较少,有的学校缺英语教师,有的学校缺体育教师,等等,但在缺的同时或者语文、数学教师又多出来。学校很难做到各科教师之间的平衡分布,这也从需求方面导致了特岗教师的产生。也就是说即使这个学校教师从总数上来讲,是完全够用的,甚至有的科目教师还多出来了,但有些科目教师却严重缺乏,这也是缺教师的一种表现形式。

综上种种导致中小学校即使超编,也很难解决缺教师的现象,年年招,年年缺,导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个长期都需要努力的工作。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