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主要内容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主要内容

发表时间:2024-07-21 04:55:23 来源:网友投稿

最初始的起源地为原生起源中心。当作物由此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由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即次生起源中心或次生基因中心。另外他还发现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一年生草本作物间在性状的遗传变异上存在一种相似的平行现象,如地中海地区的禾本科及豆科作物均无例外地表现为植株茂盛、穗大粒大、子色淡、高产抗病;而中国的作物则发育期短、株矮、穗粒小、后期灌浆快、多为无芒或勾芒(指麦类)。他将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变异性的同源系列规律”。瓦维洛夫根据驯化的来源,将作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如小麦、大麦、玉米、棉等,名为原生作物;另一类是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其被传播到不适宜于原生作物而适宜于自身生长的环境且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时,就被人类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体,这类作物名为次生作物。如燕麦和黑麦在中亚和西亚本是混生在小麦、大麦田内的杂草,到更北的地方种植时由于耐寒性强于小麦和大麦,就被分离出来成为次生作物。Harlan认为遗传多样化中心不一定是起源中心,起源中心不一定是多样性基因中心;有些物种的起源中心至今还无法确定,有的作物可能起源于几个不同的地区。他提出了作物起源的中心和非中心体系(centerandno-centersystem):农业分别独立地开始于三个地区,即近东、中国和中美洲,存在着有一个中心和一个非中心组成的体系;在一个非中心内,当农业传入后,土生的许多植物种才被栽培化,在非中心栽培化的一些主要作物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传播到它的中心。三个中心和非中心为:中心 非中心A1近东 A2非洲B1中国 B2东南亚C1中美 C2南美地球上物种分布不均匀,到起源中心或多样性中心进行考察和收集,可以得到丰富的种质资源。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