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刻苦的人有哪些
古代刻苦的人:
1、孙敬是汉朝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2、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3、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孙秉之子,东晋长沙相孙放之孙。
4、车胤(约333年—401年),字武子,他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风姿美妙敏捷有智慧,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
5、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
6、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7、唐汝小时候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看不到外面的美景,再也看不到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8、孔子,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
9、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10、欧阳修铺四岁丧父,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活来维持一家生活。到了入学年龄,欧阳修家贫不能入塾,只得跟母亲学习。他把细沙倒在院子里当纸,把芦苇杆当笔。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