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道德经》第十一章 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 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发表时间:2024-07-21 06:52:04 来源:网友投稿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辐条。毂,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整句很好理解,三十根辐条集中到毂中的大圆孔中,(车轴插到最中心的小圆孔中连接两个轮子。)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车有了轮子,才可以载着你去远方)。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两个读音,读shān时,揉和。也读yán,指地的边际或墓道。所以这里一定得读shān。埴,黏土。

揉和粘土做成容器,正因为容器中有空的地方,才能发挥容器的作用。拿杯子打比方,杯子如果里面是实心的,就不能装水,不能装咖啡,杯子就没有用。正因为杯子里有空间,才能发挥杯子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户,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门,古人分得很细,一扇为户,两扇为门。牖,读yǒu,窗户。

古人造房子先用木头搭起房屋的架子,再把需要墙的地方,使用两块夹板,里面装粘土,用木头夯实,这种方法叫做“筑”(建筑一词的来源)。筑好墙体然后凿出窗和门,最后屋顶用茅草覆盖。房子就成了。

所以这句话就是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能发挥房屋的作用。这句很好懂比如你想买房子,你最关心的是套内面积,套内面积越大,空间就越大,你摆放东西越自由,住起来就更舒服。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苏辙在《老子解》这么说:竭智尽物以为器,而器之用常在无有。非有则无无以致其用;非无,则有无以施其利。是以圣人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知两者之为一而不可分,则至矣。

大白话:你用尽你的聪明才智,把原材料加工成器物,但你要明白,器物发挥作用的是它的空间。没有你做成的器物,你当然无法使用,没而有空出的部分就没法施展器物的功能。还记得吗?第一章学过“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苏辙的意思是圣人常常从“无”的层面来体悟“道”的妙用,从“有”的层面来认知“道”作用于物的边界和轨迹,即万物的复杂差异和千变万化。人知道“有”与“无”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就接近极致了。

这章通过轮毂、容器、房子的例子,提醒我们,木头、粘土和墙壁之所以能够制成车毂、容器和门窗,都是因为在其上开辟了空洞的部分而产生了用途。于是车有了轮子你就可以到你想去的地方,远点也不会觉得累;容器有了空间,你就可以存放东西,而且可大可小;房子最重要的在于空间,越大住起来越舒服嘛。通过这三个例子老子他说切实存在的事物,我们通常都能看到它们的“有”,却很少关注事物的“无”,事实是所有的事物不仅有“有”的一面,也有“无”的一面,“无”和“有”相对又统一,“有”正是借助“无”才能发挥它们的价值和作用。

学道做人:

1.做人:外在的身体很重要,是你的“有”,所以你得把自己捯饬得干净利索,还要经常锻炼身体,健健康康的,有个好皮囊。内在的精神和格局是你的“无”,你得修炼自己,有个有趣的灵魂。这样你这个有趣的灵魂才能在你健全的身体里存在更久,你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你的使命。

2.为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几乎烂大街了,可其中的深意你未必理解。画个大圆再画个小圆看看,圆内是“有”,是你现有的知识,圆外是“无”,是你不知道的东西,圆周就是“有”和“无”的边界,你仔细看看,小圆的圆周肯定比大圆小吧。这就是说知识越贫乏,就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越少,知识越广博就越觉得自己比较无知。通常越无知的人,总会觉得自己无所不知,不是他们傲慢,是他们的知限制了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真的不知道还有多少不知道;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说自己才疏学浅,不是他们谦虚,事实上是他们的知扩大了他们的无知层面,所以他们是真知道他们还有许多不知道。某一天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好好想想这些,那是因为你固化了。

3.处事:对于那些值得我们感恩的人,一定要有所回报。“有”可以是礼物,可以是别人需要时力所能及的帮助。“无”就是情意。也就是说所有的“有”都是“无”的体现。切不可本末倒置。

4.认知:得到“有”,总要看看想想背后的“无”。比如一次升迁,升迁是“有”,背后的“无”是在更大的平台上那个“更大的你”。再比如买了什么心怡的东西,东西本身是“有”,背后的“无”就是怎么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尽量让它为你服务。遇事见物看到“有”,多想想背后的“无”,也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