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分论点是什么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