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文言文宾语前置后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后置

发表时间:2024-07-22 00:31:19 来源:网友投稿

1.古文中,什么是宾语前置(一)、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状语后置:把状语摆到中心词的后边,突出状语所表达的内容。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24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三)、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文言文中那些什么宾语前置,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3.古文中宾语前置,宾语后置,定语前置,定语后置怎么区分这是我查的资料,我认为应该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二,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三,定语本来也是放在要修饰的词前做修饰语的啊~应该是定语后置吧?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其它资料: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4.语文文言文里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怎么区分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36f70797a686964616f31333330356164

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5.文言文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有什么区别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有以下三大区别。

即:一、宾语和定语是不同的语素。前者是指宾语,而宾语在语法构成中:一是,述语后的受事者充当宾语;一是,介词后的词语充当宾语。

而后者是指定语,而定语在语法构成中,通常是用来修饰、限制和说明其后的中心语。1、宾语语素。

例如:○《左传·桓公十一年》:宋人执郑祭仲。(宋国人拘留了郑国大臣祭仲。)

本例中的“执郑祭仲”是述宾短语,其中:“执”是动词表行为,并充当述语;“执”后所带的有生名词“郑祭仲”是宾语,也是行为的受事者。○《公羊传·僖公元年》:公子庆父弑闵公。

(公子庆父弑杀了鲁闵公。)本例中,“弑”是人事动词,其后所带的有生名词“闵公”是宾语,也是行为的受事者。

○《左传·宣公十二年》:卫人以燕师伐郑。(卫国人率领燕国的军队讨伐郑国)本例中的“以燕师”是介词短语,其中:介词“以”表示偕从,可译为:“率领”;“以”后所带的定中短语“燕师”就是宾语。

○《战国策·楚策一》:江乙为魏使于楚。(江乙为了魏国出使在楚国)本例中的“为魏”和“于楚”都是介宾状语,在介宾短语“为魏”中,“为”是表目的的介词,可译为:为了;而名词“魏”则是介词“为”的宾语。

而在介宾短语“于楚”中,“于”是表处所的介词,可译为:在;而名词“楚”就是介词“于”的宾语。由上可见在语法构成中,宾语通常处在述词或介词之后。

2、定语语素。例如:○《荀子·尧问》: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你要走了,何不说一说你的学生伯禽的美德呢?)本例中的“美德”是定中短语,其中:形容词“美”表修饰,并充当中心语“德”的定语。

○《孟子·离娄上》: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这叫做带领土地吃人肉。)

本例中的“人肉”是定中短语,其中:普通名词“人”表限制,并充当中心语“肉”的定语。○《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本例中的“余之罪”是定中短语,其中:自称代词“余”表说明,并充当中心语“罪”的定语,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有助词“之”,表领属。

由上可见在语法构成中,定语往往处在中心语之前。二、宾语和定语处在不同的位置。

通常宾语在述词或介词之后,而定语则在中心语之前。1、宾语的位置。

1)述宾短语的宾语位置。例如:○《左传·成公三年》:王送知罃。

(楚共王送别知罃。)本例中宾语“罃”的位置在述词“送”之后。

2)介宾短语的宾语位置。例如:○《国语·晋语八》:叔鱼曰:“待吾为子杀之。”

(叔鱼说:“让我替你杀了他”)本例中宾语“子”处在介词“为”之后。2、定语的位置。

例如:○《左传·昭公十六年》: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这不是公家府库中保管的器物,寡君不知道。)

本例中定语“官府”的位置在中心语“守器”之前。三、宾语和定语位置的变化不同。

“宾语前置”是指宾语原本在述词或介词之后的位置,移至述词或介词之前;“定语后置”则是指定语原本在中心语之前的位置,与中心语的位置互换,移至到中心语之后。1、前置宾语的位置变化。

1)述宾短语的宾语前置。例如:○《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则说:“不了解我”。)本例中的“不吾知也”是述宾短语,其中: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代词“吾”是述词“知”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代词“吾”的位置应在述词“知”之后,现处在“知”之前,所以“不知吾也”,可理解为“不知吾也”。

○《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本例中的“不己知”是述宾短语,其中: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代词“己”是述词“知”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代词“己”的位置应在述词“知”之后,现处在“知”之前,所以“不己知”可理解为“不知己”。2)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例如:○《左传·文公六年》: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舍弃了这三条,用什么去事奉他老人家?)本例中的“何以”是介宾短语,其中: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疑问代词“何”的位置应在介词“以”之后,现处在“以”之前,所以“何以”可理解为“以何”。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今子何为中门而立?(现在你为什么站旦耿测际爻宦诧为超力在大门的中间呢?)本例中的“何为”是介宾短语,其中: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疑问代词“何”的位置在介词“为”之后,现处在“为”之前,所以“何为”可理解为“为何”。

2、后置定语的位置变化。例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本例中的“吏二”是定中短语,其中:数词“二”在名词“吏”之后,充当后置定语。

也就是说原本数词“二”的位置应在中心语“吏”之前,现处在中心语“吏”之后,所以“吏二”可理解为“二吏”。○《左传·宣公二年》: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

(宋国用百辆战车,四百匹马毛色有。

6.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意动用法一、宾语前置大多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文:《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二、定语后置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例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三、介词短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文: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长勺开战)四、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7.文言文里的宾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前置,该怎么判断一,宾语本来就是放在谓语后的呀,是否说的是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二,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三,定语本来也是放在要修饰的词前做修饰语的啊~应该是定语后置吧?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