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文言文介宾结构后置

文言文介宾结构后置

发表时间:2024-07-22 00:31:19 来源:网友投稿

1.文言文中:介宾结构后置句式怎样分你说的是文言文中的句式吧!

汉语中句子的基本结构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而字词就有词性之分,介宾短语就是“介词+宾语”组成的。介词通常有:把、以、从、和、被、为等等。宾语通常为人称(比如,“你给我”中“我”即宾语)。

介宾短语后置举个例子: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意思是临死时把大事寄托给我。(《出师表》)其中“以大事”就是一个介宾短语,本来的顺序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文中就是把介宾短语放到后面了。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意思是老百姓不能靠划分边境线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兵力强盛。(《得道多助》)其中“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以兵革之利”都是介宾短语,放到了后面。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很常见,只要把句子成分区分清楚就很容易了,多看多练,长此下去就会越来越顺手咯,不知道我说的对你有没有用嘞?

2.“介宾结构后置”什么意思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都属于中国语言中的“倒装句”结构。

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介宾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3.古文中的介宾后置是什么意思介宾后置也就是介宾作状语后置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格式:动十以十宾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着”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④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⑤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④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译文:⑤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3)格式:形十于十宾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③其势弱于秦(《六国论》)译文: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⑤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译文: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贤能。

4.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有什么不一样宾语前置、介宾后置都属于倒装句

下面提供关于文言文句式的全面讲解

[解题过程]

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

1,判断句

2,变式句(倒装句)

3,被动句

4,省略句

一,判断句:

对事物的性质,状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用判断句形式:

1,用者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直接用是的很少)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

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句:

陈涉者阳城人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甫,余弟安国平甫,安上纯甫.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秦,虎狼之国.

二,变式句:

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文言句式.主要有:

1,宾语前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状语后置句

4,主谓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句:

根据下列句子的特点,概括宾语前置句的几种类型:

古之人不余欺也.

沛公安在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无乃尔是过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以是之为标志)

(二)定语后置句:

_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之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之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四)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

_①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②用_见,于,见。。于。。.表被动.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③用为,为……所……表被动

(巨)偏在远郡,_行将为人所并.

④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无标志的被动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②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

例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_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竖子不足与()谋!

赐之()彘肩.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5.文言文中,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定于后置句怎么区分阿状语在句中表示动作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特征,也可以修饰形容词,限定这个形容词的性质程度。

在文言文中除了副词和介宾结构可以做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也相当普遍。比如: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夜”做时间状语,“狐”做方式状语(像狐狸一样)。(《陈涉世家》)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做方式状语(《鸿门宴》)③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草”和“露”做地点状语(《指南录后序》)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做工具状语。⑤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面”做方式状语(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6.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有什么不一样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是两种表述,一种语法,没有什么区别: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为“青,从蓝中取出,而比蓝青”)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7.急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二.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三.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8.古文中状语后置是介宾短语结构吗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宾短语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例如:1.祭以尉首.(《陈涉世家》)2.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3.战于长勺.(《曹刿论战》)4.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以上诸例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乎东西”与“乎南北”都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不能说介宾短语后置就是状语后置,但是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