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堂是什么意思
“五观堂”就是寺院僧众用斋饭的地方,也叫斋堂,也可称之为“香积厨”。僧人戒律规定,进餐之前应作五种观法: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僧尼于吃饭前,应当饮水思源,观想食物之来源,须知今日粒米进口,是经农夫辛苦种植,商人贩卖,工人处理,家人烧煮,才能填饱肚皮,粒米功德,岂是金钱所能衡量?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进而激发道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吃饭前应检查自己是否严格持戒,勇猛精进的诵经、持咒、坐禅、修法,歇尽全力弘扬佛法。若有怠失受施则堕,不宜受食。吃饭时应该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贡献,足以享受这餐美食吗?如寺院斋堂的对联说“三心未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易化”,如此一想,惭愧心油然生起,自然进德。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我们到“五观堂”的“斋堂”吃饭,叫做“过堂”,这个用词很有意思,意即告诉吾人,吃饭只是经过斋堂一下,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可起贪瞋念头。面对好吃的东西,易起贪心,不好吃的,则易生起瞋念,所以必须慎防自己的道心,要离开过失。否则不觉惭愧,就会堕入三恶道。所以吃饭前应作离过贪观。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是为了治疗饥渴,长养身体,以更好地从事佛教事情,故须以食为药,不起贪着。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吃饭,就因为“饿病”发作,所以要以饮食为药来治疗,因此三餐只是为了治病,为什么要贪求执著呢?既是为求饱腹,让身体健康,因此不应只在美味上着意。
五、“为成道业,方受此食”。不食会生饥渴之病,难成道业;多食致患,少食气衰,故要吃得适量,才能资身修道,应该做此观想,生惭愧心。既是为成道业,因此应该发道心,要精进奋发,方堪受食。
五观堂即上述所说取用食品须“五观”之意。寺庙的五观堂内,一般供奉着弥勒菩萨像,两边依次排开用斋的桌椅。用斋时依照次序,次第而坐。依名显义“五观堂”意味着“用斋”亦是修行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