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怎样让学生轻松写作

怎样让学生轻松写作

发表时间:2024-07-22 03:26:35 来源:网友投稿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作文命题都是教材或教师预先设定的,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围绕确定的中心去寻找或编造生活素材,这就造成了在作文课上,学生一遇到作文题目,往往会一脸无奈,无从下手。美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授知识,而在于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有丰富的童年生活,观察了许多事物,经历了许多事情,产生过许多感想。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要架设好沟通与学生心灵对话的桥梁,再现生活情景,给予学生刺激,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把原始的生活片段活为有用的生活素材。怎样才能积极构建一个和谐宽松的习作环境,深入到学生思想与情感中,促使学生产生“我要写”的积极心态,让童心自由驰骋,让童言自由挥洒,让童趣溢满课堂,让个性自由张扬,让学生轻松走进作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为学生的生活着色

  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实践感悟,发现生活之美,从而写出富有个性、童趣的作文,写出的作文才可能有一定的厚度和一定的深度,写出来的作文才有一定的质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佳作。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观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平时教师可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触发学生有意注意的兴趣,把听到的、看到的、感悟到的及时写下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闲暇时间也较以前增加了。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有价值地利用好这些宝贵时间?我们可以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父母收玉米、割小麦、挖花生……另外还可让学生在家中当小主人,学做家务。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对家务劳动的内容和技能作出不同的要求。这样不仅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也会丰富写作素材。

  2.带领学生参与生活

  缺乏真情实感应该说是我们平时作文教学当中令老师很头疼的问题,有的学生写的作文空泛平淡,读来味同嚼蜡。教师应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不仅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也关系到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最佳立意点的选择和作文主题的深化。“看到的印象不深;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做过的,才会刻骨铭心”。利用闲暇时间走进生活,有了生活基础,课堂上我们再引导学生去回顾,去感受,去体味,去领悟。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片片回忆都是美的,都是真情告白。

  二、教材为凭借,提供习作平台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自然地融入读写结合实践训练,是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强化语言训练、运用语言实践的有效策略,是淡化单一重复的训练、促进学生读写结合的最好方法。

  (1)写感式。写感式是阅读后最常用的扩展方式。它不仅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去写,而且要求学生在写作时,紧扣原文,抓住重点去抒发情感:它不仅要求学生之“感”须从原文引发,而且要求学生集中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或几点来抒发情感,它不仅要求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学生根据原文中对自己教育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等抒发感情。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开辟最绚丽的写感式读写芳草地,设计最有创意的写感式训练。

  (2)续写式。有些课文读完后,总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知道后来怎样。我在教学中趁热打铁,让学生依照课文提供的材料,遵循故事发展的情节线索,在已结束的原文后接着往下写。如阅读了《唯一的听众》一课后,设计了“作者知道了耳聋的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时会表现如何?”的续写要求;这些与原文紧密联系的续写,一定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空前释放。

  三、动用激励机制,享受习作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作文教学中,采用激励机制,让我们的学生从作文中触摸到写作的快乐,爱上写作。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习作得“优”,而获得父母、亲朋和伙伴们的称赞,而这种称赞会换来他对下次习作的期待,盼望换来又一次的称赞。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的习作成绩都评为优。成绩的区别在于优上、优中、优下。即使哪一次偶尔失手,也应给他及时指导,在他修改后同样可得到称心的成绩。

  我们用写作来记录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享受生活,来剖析自我,表达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写作是我们真实生活的需要。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用笔记录生活,让学生轻松走进作文,让作文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让作文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生活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