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臧洪传文言文

臧洪传文言文

发表时间:2024-07-22 04:07:49 来源:网友投稿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自三国志·臧洪传,有删节臧洪传译文供参考:臧洪字子源,是广陵射阳人。

父亲叫臧..,曾任匈奴中郎将和中山、太原太守,在任官期间有声誉。臧洪身材魁梧,与他人不同,被举荐孝廉当了郎官。

正逢遴选三署郎官补任县长,琅笽人赵..当了莒县县长,东莱人刘繇当下邑县县长,东海人王朗当..丘县县长,臧洪当即丘县县长。灵帝末年(184~189),他弃官回家,太守张超收他做了功曹。

董卓杀死少帝,想夺取天下,臧洪对张超说:“明府历代受皇室的大恩,兄弟几个都是大郡的长官,现在王室危在旦夕,贼臣未被枭首示众,这正是天下义士报效皇室的大好时机啊!如今您所在的郡还未遭战乱之苦,吏民都很富足,如果您一擂战鼓,马上会有很多人前来响应。用这支军队去诛灭国贼,为天下除害,这正是义士的表现啊。”

张超听从了他,与臧洪一起西行到陈留去见兄长张邈,商议起兵之事。张邈早有此意,于是两军在酸枣会合。

张邈对张超说:“闻知弟弟为郡守,教化人民施威施恩,并不都是自己作主,而是因为重用了臧洪,臧洪是什么人啊?”张超说:“臧洪,真是海内之奇士。他的才智过人,我很器重他。”

张邈会见臧洪,与他叙谈,深感惊讶。于是又将他介绍给兖州刘公山、豫州孔公绪,他们与臧洪也成了好朋友。

于是设一个坛场,准备每人都发誓愿,永结同好。各州的长官互相推让,谁也不肯第一个上坛,他们一致推举了臧洪。

于是臧洪登上了祭坛,拿着承盘,歃血发誓说:“汉室不幸,朝纲混乱,贼臣董卓,乘战难危害国家,危及皇帝,虐杀百姓,大有侵吞国家政权,让天下归其所有的野心。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亻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等人,组成义兵,共赴国难。

今天一起发誓的人,都应齐心协力,贡献为臣的一份力,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不心怀二意。如果谁违背盟约,不但他自身性命难保,还会祸及他的子嗣宗族。

皇天在上祖宗有灵,请仔细地看着!”臧洪宣誓时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听了他的誓词的人,即使是地位最低下的士兵、仆人,也都激动起来,人人都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是没多久各路人马尚未决定谁先出战,却因粮食吃光而作鸟兽散。

张超派臧洪到大司马刘虞处与他商议对策,此时公孙瓒已杀了刘虞,到了河间,又遇上幽、冀二州交战,他没能完成使命。袁绍见到臧洪,与他结交,非常器重他,不管在不在一起,两人都是好友。

适逢青州刺史焦和去世,袁绍让臧洪统领青州,以抚慰那里的百姓。臧洪在青州任职二年,州里强盗纷纷离去。

袁绍佩服他的才干,派他任东郡太守,治理东武阳。太祖在雍丘围攻张超。

张超说:“我所能依靠的只有臧洪了,他应该来救我。”众人都以为袁绍和太祖关系已经缓和,而臧洪很明显地为袁绍所重用,他必定不会毁了自己的前程自招灾祸,远道赶来救援。

张超说:“子源是天下有名的义士,他肯定不会背叛原主,恐怕是被袁绍所禁止,来不及赶上援救啊!”臧洪听说张超被围的消息,果然赤着脚边跑边哭,召集了他手下的军队。他又请求袁绍拨给他一部分兵马,以便去救张超,被袁绍拒绝了。

张超终于被灭九族。臧洪因此怨恨袁绍,与他断绝了一切往来。

袁绍举兵围攻他,历经数年也无结果。于是袁绍命令臧洪的同乡陈琳给他写信,晓之以个人利害福祸,责之以恩德情义。

臧洪复信说:“离别后的思念,无论是梦中还是醒着,时时袭上心头,为我们相距不很远而感到庆幸,但是,由于我们选择的取舍标准不同而未能相见,悲伤凄怆,充满心间。“头些日子,承你不忘,连赐给我两封高雅的书信,陈析利害福祸,于公于私,都是很透彻的。

我之所以没有立刻复信,既因为学问浅薄,才性迟钝,不足以回答你的诘难;也因为你带着小妾,在袁绍那边逍遥自在,可你的家小还在城里,我又是袁绍的仇敌。你自己如此境地还替别人办事,虽然忠心耿耿,披肝沥胆,却还是被疏远的有罪之人,虽言辞中听也还要受责难,自救尚且不及,怎会顾怜别人呢?同时凭你渊博的才识,岂会在大道上犯傻,不了解我的志向呢!但是你却还是说来说去,我由此而知,你的话是言不由衷,想解除自己的灾祸。

假如一定要计较长短、辩论是非的话,那么关于是非的标准,天下人各有各的说法,真的说来,反倒又说不明了,不说却也没有什么损失。再者若是说了,便会宣告绝交,有损道义,那是我所不忍的。

因此便搁开纸笔,全然没有答复,也望你能体谅我的心情,知道我的主意是不会再改变的。可又一次得到来信,援古引今,洋洋洒洒写了六张纸,尽管原来打算不和你去说,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了!“我是一个微末小人,本为主人(袁绍)效劳,窃居大州职掌,(主人于我)恩深谊厚,我难道忍心反过来与他兵刃相见?每次登城指挥部队,望着主人的旗鼓,回想故友的斡旋,抚弦搦箭,不由得泪流满面。

为何呢?自以为辅佐主人,无可悔憾的;主人对我的恩宠,超出别人。在刚受任(主持会盟)之时,发誓要了结天下大事,共尊王室。

岂知天子不快,张超的州郡被曹操攻占,郡将像周文王被拘囚牖里的困厄,张超败走陈留,要我出兵援救,攻打曹军。假如我的计划执行得晚,则丧失忠孝的名声。

2.范文正诫子清俭文言文范文正公仲淹既贵

【原文】

范文正公仲淹既贵,常以俭约训人,戒诸子曰:“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躲执爨,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又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禄耶?”子纯仁娶妇将归,以罗为帷幔,公闻之不悦曰:“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俭,安得乱吾家法?敢持至,当火于庭。”——明代刘元卿撰《贤弈编·卷二》“家闲”

【译文】

范仲淹(谥文正)先生地位高了以后,常常以俭省节约来训导家人,(他曾)训诫自己的几个儿子说:“我贫穷的时候与你们的母亲奉养我的父母,你们的母亲不亲自下厨,我自己亲自下厨,不曾由别人代替国。如今得到优厚的俸禄了,想用来奉养父母,(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你们的母亲又已经早早去世了,我所最遗憾的,就是怎能忍心让你们安享我富贵的俸禄呢?”(他的)儿子范纯仁迎娶妻子将要回家时,用轻而薄的罗作路帐,先生听说这事儿不高兴地说:“罗和绮这样的丝织品岂是作路帐的东西呢?我们家一向清廉俭朴,哪能乱了我们的家法?(如果你)敢带回家,就会在院子里烧掉。”

【注释】

1、范文正公仲淹:即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谥号。

2、贵:指地位高。

3、俭约:俭省;节约。《荀子·非十二子》:“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后汉书·郎顗传》:“夫救奢必于俭约,拯薄无若敦厚。”唐杜甫《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诗:“俭约前王体,风流后代希。”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曹靖华《往事漫忆--怀周恩来同志》:“你平易近人,自奉俭约,也是举世罕见的。”

4、执爨(cuàn):司炊事。《诗·小雅·楚茨》:“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宋秦观《眇倡传》:“明日复来,因大嬖,取置别第中,谢绝姻党,身执爨以奉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二女微笑,转身向灶,析薪溲米,为生执爨。”

5、甘旨:指养亲的食物。南朝梁任昉《上萧太傅固辞夺礼启》:“饥寒无甘旨之资,限役废晨昏之半。”唐白居易《奏陈情状》:“臣母多病,臣家素贫;甘旨或亏,无以为养;药饵或阙,空致其忧。”明沈鲸《双珠记·二友推恩》:“目下虽窘,奴家力攻针指,足备甘旨之奉。”

6、早世:过早地死去;夭死。《左传·昭公三年》:“则又无禄,早世殒命,寡人失望。”《后汉书·桓帝纪》:“曩者遭家不幸,先帝早世。”李贤注:“谓顺帝崩也。”唐韩愈《与崔群书》:“仆家不幸,诸父诸兄皆康强早世,如仆者又可以图于久长哉?”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第二章:“父达初,早世。”

7、恨:遗憾。

8、忍“岂忍;哪忍。

9、若曹:也说尔曹。你们。《明史·王鏊传》:“讲罢,诏广曰:‘讲官指若曹耳。’”清曾国藩《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吾天子命吏,岂屈若曹,且编民之不得,何王也?”

10、罗:一种轻而薄的丝织品。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1、帷幔:帐幕。这里指为迎亲准备的路帐。《后汉书·臧洪传》:“绍盛帷幔,大会诸将见洪。”《宋史·王渊传》:“闻渊疾,遣中使曾泽问疾。泽还言其帷幔茵褥皆不具。”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暮归方丈,见白云缥缈,如帷幔数十幅。”曹禺《雷雨》第一幕:“四凤拉开窗前的帷幔。”

12、罗绮:罗和绮。多借指丝绸衣裳。汉张衡《西京赋》:“始徐进而羸形,似不任乎罗绮。”北宋张俞《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3、清俭:清廉俭朴。《后汉书·蔡茂传》:“(茂)代戴涉为司徒,在职清俭匪懈。”唐朱庆馀《送璧州刘使君》诗:“知君素清俭,料得却来贫。”《明史·暴昭传》:“(暴昭)耿介有峻节,布衣麻履,以清俭知名。”

14、持至:拿回家;带回家。

15、火:点火烧掉。

3.《三国志.臧洪传》的片段翻译灵帝末年(184~189),他弃官回家,太守张超收他做了功曹。

董卓杀死少帝,想夺取天下,臧洪对张超说:“明府历代受皇室的大恩,兄弟几个都是大郡的长官,现在王室危在旦夕,贼臣未被枭首示众,这正是天下义士报效皇室的大好时机啊!如今您所在的郡还未遭战乱之苦,吏民都很富足,如果您一擂战鼓,马上会有很多人前来响应。用这支军队去诛灭国贼,为天下除害,这正是义士的表现啊。”

张超听从了他,与臧洪一起西行到陈留去见兄长张邈,商议起兵之事。张邈早有此意,于是两军在酸枣会合。

张邈对张超说:“闻知弟弟为郡守,教化人民施威施恩,并不都是自己作主,而是因为重用了臧洪,臧洪是什么人啊?”张超说:“臧洪,真是海内之奇士。他的才智过人,我很器重他。”

张邈会见臧洪,与他叙谈,深感惊讶。于是又将他介绍给兖州刘公山、豫州孔公绪,他们与臧洪也成了好朋友。

于是设一个坛场,准备每人都发誓愿,永结同好。各州的长官互相推让,谁也不肯第一个上坛,他们一致推举了臧洪。

于是臧洪登上了祭坛,拿着承盘,歃血发誓说:“汉室不幸,朝纲混乱,贼臣董卓,乘战难危害国家,危及皇帝,虐杀百姓,大有侵吞国家政权,让天下归其所有的野心。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亻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等人,组成义兵,共赴国难。

今天一起发誓的人,都应齐心协力,贡献为臣的一份力,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不心怀二意。如果谁违背盟约,不但他自身性命难保,还会祸及他的子嗣宗族。

皇天在上祖宗有灵,请仔细地看着!”臧洪宣誓时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听了他的誓词的人,即使是地位最低下的士兵、仆人,也都激动起来,人人都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4.三国志,吕布张邈臧洪传的几句翻译一.先翻译也因为您携带老婆孩子,投奔了我的旧主,我们都是家住东州的,但现在我已经成为了您的仇敌。

(接着把你未写的半句也翻译下)以我现在的处境侍奉旧主袁绍,即使表露真情,披肝沥胆,也是会被疏远而被认为有罪的。二.再注释1.吾子:亲近称呼,意:您2.侧室:古意为妾和庶子,这里指老婆孩子。

3.息肩:让肩膀休息,这里指陈琳投奔袁绍。三.文意解释这篇文章是臧洪给陈琳的回信。

臧因为袁绍不救张超而与袁绍绝交。袁绍爱才令臧同乡陈琳修书招降臧。

本段文字正是臧写给陈的话,文中提及的故主是袁绍。不知道这样解释够不够。

5.文言文,同叙又叫做合叙,又称“并提”、“提承”、“双提分承”、“并提分承”等,是文言文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在行文时不是将一句话分成两句来写,而是为了达到语句紧凑、文辞简练的目的,将本应分开来说的几件相关的事合并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它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在一个句子中有两组并列成份,而这两组并列成份,又有一一对应的分承关系。例如:

①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出师表》)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

③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例①中“性行淑均”是合叙。“性”对“淑”(善良),“行”对“均”(公正),意思是:将军向宠,性情善良,行为公正。例②的“智力孤危”是合叙,其中“孤”分承“智”,“危”分承“力”,应该是“智孤力危”,意思是:智谋孤竭,国力穷尽。例③的“陟罚臧否”是合叙,实为“陟臧罚否”,因为“陟”(奖赏)应该针对“臧”(善)而言;“罚”(惩罚)应该针对“否”(恶)而言。

6.纠字在文言文有什么意思①用三股线拧成绳子。《说文解字》:“~,绳三合也。”

②纠合;集聚。《后汉书?臧洪传》:“~合义兵,并赴国难。”

③绞;缠绕。《九章?悲回风》:“~思心以纕兮,编愁苦以为膺。”

④督察;约束。《左传?昭公六年》:“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

⑤纠正。《荀子?王制》:“严刑罚以~之。”

⑥检举。《后汉书?桓潭传》:“今可令诸商贾自相~告。”

⑦曲折。何逊《渡连圻》:“洑流自洄~,激濑似奔腾。”

7.“希望”用古文怎么说1.希冀。

意思:希望,希望得到。非分的愿望。

出处:

1)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臧洪传》:“诸袁事汉,四世五公,可谓受恩。今王室衰弱无扶翼之意,欲因际会,希冀非望,多杀忠良以立奸威。”

译文:袁氏几代在汉室做官,四朝之中,有五人位列三公,可以说受恩非浅。现今王室衰弱,你不扶助王室,反而乘机生出非分之想,杀死众多的忠良以树自己的***。

2)晋·李密《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2.期许。

意思:期望,称许,期盼,也指对某人有期盼、有期待。

出处:清·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坐客或期许过当,弗应也。”

译文:座上有客人过度地称赞嘉许,(他却)不接受。

3.夙愿。

意思:又作宿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出处: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

译文: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差不多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这便是我记述我的乐趣的原因。

4.企盼。

意思:本意是踮起脚后跟,引申为仰望、盼望的意思。盼,盼望。踮起脚后跟盼望,自然是殷切地希望。

出处:现代·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唐使南来,国民咸以平和有望……企盼尤殷。”

译文:唐国的使臣从南方来,国民都以为和平有望了……非常殷切地期望。

5.祈求。

意思:恳切地希望得到。通常表示人们内心迫切地希望某事的达成,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出处:东晋·干宝《搜神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矣。”

译文:南斗星管生,北斗星管死。人只要成了胎,都在南斗星那边定好生日,再在北斗星那边定好死日。有什么请求都得向北斗星诉说。

8.三国志目录分别写的是谁,文言文看不懂,跪求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1]卷二魏书二文帝纪第二卷三魏书三明帝纪第三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卷五魏书五后妃传第五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卷七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卷十二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卷十三魏书十三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卷十五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卷十六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卷十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卷十九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卷二十五魏书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卷二十九魏书二十九方技传第二十九卷三十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倭传第三十

蜀志

卷三十一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卷三十四蜀书四二帝妃子传第四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卷三十八蜀书八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卷四十一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卷四十二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吴志

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第二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纪第三卷四十九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卷五十吴书五妃嫔传第五卷五十一吴书六宗室传第六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卷五十三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第八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卷五十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卷五十六吴书十一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卷五十八吴书十三陆逊传第十三卷五十九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第十四卷六十吴书十五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濬陆凯传第十六卷六十二吴书十七是仪胡综传第十七卷六十三吴书十八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卷六十四吴书十九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卷六十五吴书二十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卷六十六叙录(亡佚)

9.三国演义文言文版300字摘抄1关羽原文:操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关之如土鸡瓦犬尔。”

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

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评论:这段话描写关羽雄视天下的英雄气概,言语中带有讥讽之色,也带有好强的一面,以及刘备收降马超后关羽之其勇武过人欲何其比试也说明了这一点关羽雄霸天下武艺绝伦原文:公沉吟曰:“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辽曰:“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

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

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

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评论:此段描写关羽土山约三事的故事,所谓人无信不立,这段注重表现了关羽忠义之气义薄云天原文: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

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

评论:此段描写关羽义释曹操赤壁战后曹操败北关羽奉命阻击曹操然操求饶关羽深知春秋大义遂报当日3约恩惠放走曹操也显示了关羽傲上而不辱下的英雄气概和信义原文:关公闻言,怒气冲塞,疮口迸裂,昏绝于地。众将救醒公顾谓司马王甫曰:“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因问:“沿江上下,何不举火?”探马答曰:“吕蒙使水手尽穿白衣,扮作客商渡江,将精兵伏于□□之中,先擒了守台士卒,因此不得举火。”

公跌足叹曰:“吾中奸贼之谋矣!有何面目见兄长耶!”评论:此段描写关羽大意失荆州怒气冲塞的情景大意失荆州体现了关羽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所谓骄兵必败关羽自恃无敌天下藐视江东遂中东吴陆逊诡计后兵败走麦城遭俘而亡2曹操原文: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评论:此段描写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体现了曹操胸怀大志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视天下群雄如同草芥然独赏识刘备英雄意在探备真心原文:操曰:当日我与本初共同起兵之时本初曾问我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我问之曰:‘本初意欲何为?’其答曰:‘我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我答曰:‘我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胜。

’而今本初已亡不得不令人悲怆评论:此段描写曹操打败袁绍祭奠袁绍时的感叹表现了曹操有过人之能袁绍以兵力强盛地势优越而虎势天下曹操却能任用天下的智能之士用正道驾御他们充分体现了曹操爱才且智力。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