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原文如下: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翻译如下:西湖的鱼鳖,胆子真不小,竟跟着游人跑。西湖的荷花没有人照料,倒也开得飘飘摇摇。喝点小酒我在船上醉卧。水是我的枕头,山在向我作揖求饶。月亮在船前边转圈边唠叨。
全诗赏析:
这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湖由政府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1020),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但是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末句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也不知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还是不同。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