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侯得珠文言文
1.随侯得珠文言文翻译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相关成语
随珠和璧(又作“随珠荆玉”):形容珍宝中的极品。
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
汉代以后的《淮南子》、《搜神记》将随侯珠的故事记得更详细。原意是:春秋时随国有断蛇丘。随侯出行见大蛇被打成两断,看其蛇有些灵异,便命随行者用药救治,蛇立即能活动。此处便叫“断蛇丘”。一年以后蛇衔明珠来报答随侯。“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随季良(梁)大夫池。”蛇采用什么形式送明珠?民间一说是随侯乘船时,突遇风浪,一大蛇于水中衔大珠献上;另一说是深夜梦见一大蛇衔来明珠报恩,随侯醒来果见一明珠将室内照得如同白昼。
2.随侯得珠文言文翻译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
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相关成语随珠和璧(又作“随珠荆玉”):形容珍宝中的极品。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
汉代以后的《淮南子》、《搜神记》将随侯珠的故事记得更详细。原意是:春秋时随国有断蛇丘。
随侯出行见大蛇被打成两断,看其蛇有些灵异,便命随行者用药救治,蛇立即能活动。此处便叫“断蛇丘”。
一年以后蛇衔明珠来报答随侯。“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
丘南有随季良(梁)大夫池。”蛇采用什么形式送明珠?民间一说是随侯乘船时,突遇风浪,一大蛇于水中衔大珠献上;另一说是深夜梦见一大蛇衔来明珠报恩,随侯醒来果见一明珠将室内照得如同白昼。
3.随何争功的文言文原文:项籍死,天下定,上置酒。
上折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
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但是陛下何谓腐儒,为天下安用腐懦,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
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译文:项籍死后,天下安定,皇上设置了酒宴(评定功劳)。
皇上贬低随何的功劳,说随何是个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迂腐的读书人呢。随何跪下说:“您带兵攻打彭城的时候,楚王还没有离开齐地,您发动步兵五万人,骑兵五千人,能够攻下淮南吗?”皇上说:“不能。”
随何说:“您派我和二十个人出使淮南,我们到了以后,实现了您的愿望,因此我的功劳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大。但是您说我是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这种人,是为什么呢?”皇上说:“我正想评定你的功劳。”
于是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尉。
4.随何争功的文言文原文:
项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但是陛下何谓腐儒,为天下安用腐懦,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
译文:
项籍死后天下安定,皇上设置了酒宴(评定功劳)。皇上贬低随何的功劳,说随何是个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迂腐的读书人呢。随何跪下说:“您带兵攻打彭城的时候,楚王还没有离开齐地,您发动步兵五万人,骑兵五千人,能够攻下淮南吗?”皇上说:“不能。”随何说:“您派我和二十个人出使淮南,我们到了以后,实现了您的愿望,因此我的功劳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大。但是您说我是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这种人,是为什么呢?”皇上说:“我正想评定你的功劳。”于是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尉。
5.文言文袁焕传全文翻译译文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
父亲叫袁滂担任东汉司徒。郡守任命袁涣担任功曹之职,后来又举荐给公府,在官吏考核中获得较高的等级,授官谯县县令,未去上任。
刘备任豫州牧,推荐袁涣为秀才。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之间,被袁术所任用。
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不久吕布在阜陵攻打术,袁涣随袁术一起迎战,于是又被吕布拘留。
吕布当初和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想让袁涣写信去大骂羞辱刘备,袁涣认为不能这样做,吕布再三强迫他,都不答应。
吕布大怒用刀剑来威胁袁涣说:“做这件事就能活,不做这件事就死。”袁涣脸色丝毫没有改变,笑着对吕布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
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将用你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吕布自感惭愧而作罢。
吕布被杀袁涣得以回到太祖身边。袁涣曾对太祖说“武器,是种凶器,万不得已才使用。
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同时安抚那里的百姓,替他们扫除危害。这样所以百姓才可以和他们同生死。
您洞明事理举世罕见,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勤勉地实行了;当今官府失去民众的弊政,您也已经引以为戒了,四海之内依靠您得以免于危亡的灾祸,但是百姓还不懂得仁义,希望您教导他们,那么真是天下的福分了。”太祖很欣赏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刚刚招募百姓去开垦荒地,百姓都不愿意,纷纷逃离。袁涣对太祖说:“百姓安于入土,不愿轻易迁移,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顺着他们容易,违背他们困难,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可勉强。”
因为生病离开官任,百姓想念他。他前后得到的赐物很多,但他都分发给别人,家中没有什么积蓄,始终不问自己的家产,缺什么就从别人那里取用,不愿意做出清白的姿态,但当时的人都钦服他的清廉。
当时有传说刘备已死,群臣都拍手庆贺,袁涣因为自己曾经被刘备举荐为吏,独自不表庆贺。他为官几年后去世,太祖还为他流下了泪。
原文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
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吕布后辟公府,举高第,迁侍御史。
除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
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顷之吕布击术於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
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
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於彼。
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
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
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
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
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徵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
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於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曹操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涣言於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
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一教“以太仓谷千斛赐郎中令之家”,一教“以垣下谷千斛与曜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仓谷者,官法也;以垣下谷者,亲旧也。”
又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涣子侃,亦清粹间素,有父风,历位郡守尚书。
初,涣从弟霸,公恪有功干,魏初为大司农,及同郡何夔并知名于时。而霸子亮夔子曾,与侃复齐声友善。
亮贞固有学行,疾何晏、邓风飏等,著论以讥切之,位至河南尹、尚书。霸弟徽以儒素称。
遭天下乱避难交州。司徒辟不至。
徽弟敏有武艺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谒者。
6.文言文孔文举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手足无措,忐忑不安。
解读: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第二层
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
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7.求随书《牛弘传》译文牛弘;字里仁;安定人。
长大后;容貌伟岸;生性宽厚;喜欢学习;学识渊博。开皇初年;升任散骑常侍、秘书监的官职。
牛弘因为典籍大多遗失流散;上表朝廷;请采取措施鼓励民间献书;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开皇三年;担任礼部尚书;奉皇命编撰《五礼》一书;刻成一百卷;流行于当世。
当时杨素依恃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唯独见了牛弘总是改变态度;变得恭敬起来。杨素准备带兵去攻打突厥;临行前到太常府与牛弘道别。
牛弘送杨素到中门就停止不继续送;杨素说:“我作为大将马上要出征了;特地前来叙别;为何送这么近就停止了呢?”牛弘作着揖并往后退。杨素笑着说:“奇章公可以说你的智力别人比得上;而你的愚蠢别人却比不上。”
牛弘也不放在心上。不久;朝廷授予牛弘大将军的职位;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
当时隋高祖又让牛弘同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等人一起召集各位儒生;讨论新的礼法等级差别和轻重程度。牛弘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推崇佩服。
仁寿二年;献皇后驾崩;三公以至以下的人都不能确定丧礼的仪式和规模;杨素对牛弘说:“你学识渊博;现在有才能的人都仰慕你;今天的事情;由你来决断。”牛弘一点也不推辞;很短的时间内;丧礼的仪式都定好了;都有旧例;牛弘在吏部;他选拔和推举人才;以品德修行为第一位;然后才是文章才能;要务在于慎重。
虽有所缓;他所选拔推举的人;很多都很称职。吏部侍郎高孝基;目光敏锐机敏聪慧;清廉谨慎超过了一般的人;但是爽朗英俊有余;行为有些放荡不羁;当时的官员因此而怀疑他。
只有牛弘了解他的本质;竭尽全力重用他;隋朝选拔推举的官员;他是最突出的一个。当时的舆论都佩服牛弘见识之深远。
大业三年;跟从皇帝拜祭恒山;祭坛礼器祭祀时用的祭品;都由牛弘定夺。回来取道太行山;隋炀帝曾经还把他引进内帐;赐他与皇后同席喝酒吃饭。
他受到的礼遇就像这样隆重。牛弘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受到皇上特别优厚的待遇;承受的恩宠如此之深;你们这些子孙;应该忠诚敬重自立。
以报答皇上如此浓厚的恩宠。”大业六年。
死于江郡郡;时年六十六岁。皇上悲伤怜惜他;赐给很多的东西。
牛弘在当时非常荣耀;并很受恩宠;可是所坐的车马和所穿的衣服却朴素俭朴。事奉皇上极尽礼节;对待下属非常仁爱;说话谨慎做事敏捷。
吏臣说:牛弘深好古代典籍;凭学问出众而出任官职;有淡泊高雅的风范;怀有宽厚高远的胸襟;采纳古代帝王的优点和缺点;编成了当时称颂的典章;就连汉代的叔孙也不能超过他。在位三十多年;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持自己的操守。
处在澄境之中不显得清澄;处在浊境之中也不会变得污浊;可以说是一位大雅的君子啊!<。
8.积习难改的文言文翻译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刘蓉不禁感慨道:“习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