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现量与比量是什么意思,请教师父
佛法的比量:比量即是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
佛法的现量:量,为尺度之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和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现量是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直接反映,乃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筹度推求等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外境诸法之自相。
比如吾人以眼而观见鲜花之鲜美,由鼻而闻得鲜花之芳香,由此,吾人之心识中已对鲜花构成一个既定的概念。其体性是无分别,对境是自相,时分是现在,感受是明照不染。现量又分真现量与似现量两种。
1、真现量:是没有为幻相和假相所迷惑的尚未生起推理作用的直接经验,对所觉知者不动不摇,如镜照物,无丝毫差错者,则称真现量。
2、似现量:如因内在原因(感官之失常)或外在原因(外境之错乱,如动摇、光线、距离等)而导致五官觉知之偏误、似是而非之错觉,则称为似现量。
扩展资料
其它含义印度因明学术语
首先是关于比量的基础。正理派的代表人物如富差耶和乌地阿达克拉认为比量的基础是直接能够经验到的具体事物。而佛教则从陈那开始以因与宗上能别之不相离性为比量的基础。陈那《因明正理门论》云(大正32·8c)︰‘此因与所立宗不相离念,由是成前举所说力。’
这就是说正是由于因上的‘所作性’与宗法‘无常’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才得以进行推理。窥基在《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下(末)阐释陈那这一思想时,说得很清楚(大正44·140a)︰‘知有所作处,即与无常宗不相离。’
陈那以‘凡所作皆无常’这样的普遍命题为推理的基础,是对印度逻辑向演绎法迈进的一大贡献。但是乌地阿达克拉却竭力反对陈那的主张,而认为属性总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
如‘所作性’与‘无常性’就是共存于‘瓶子’的两大属性,如果把‘所作性’与‘无常性’从‘瓶子’这个具体事物中抽出来,二者便失去了联系,因而也就谈不上‘不相离性’了。由此他认为‘不相离性’不能成为推理的基础。不过后世的正理派并未追随乌地阿达克拉,反倒吸收了佛教等逻辑家以‘不相离性’为推理基础的主张。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