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真理是什么?

真理是什么?

发表时间:2024-07-24 03:47:26 来源:网友投稿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到“真理”这个词,但是什么是真理?又如何去辨别真理呢?下文和大家一起交流。

要了解正确的真理观,我们首先要了解错误的真理观有哪些呢?

第一、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第二、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有用性与真理等同起来。

这两个都是错误的真理观。

第一个错在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是一个错误的说法。那么换个说法,少数人承认这是真理吗?也不是。一个观点是不是真理,不是它承认的人多人少。因为真理你承认不承认它都是真理,与人多和人少是没有关系。

第二个是把真理与有用等同了起来。如果反过来说“真理一定是有用的”,那么这个说法就是正确的。真理作为一个正确的认知,它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就一定是有用的,但不是有用的认知都是真理。

那什么是正确的真理观呢?

马克思稿州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怎么理解呢?先看看什么叫主观?主观就是我脑子里面的认知。什么叫客观呢?我眼前的事物。联系起来就是我脑子里的认知和眼前的事物是一致的,是符合的,这就是对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什么特点呢?

一、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一方面从真理的内容上讲是客观的。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外部世界。第二方面是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因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实践。这也是“实践见真知”的由来。

但是切记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因为真理作为一种认知,它采用人脑的认知形式。

客观性又衍生出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所谓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我们常常说“真相只有一个,真理只有滑弊一个”。对于多种说法只有一种说法是对的,或者都是错的。

二、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缪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成为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三、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真理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意思是人的认知在变,对真理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变化。比如我今天很喜欢一件衣服,过几天我可能就不喜欢了。是因为我变了,我觉得天气冷了,需要一件比它厚实一点的,但是它没变,我可能就不喜欢它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其一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怎么理解呢?没有绝对性就没有相对性,没有相对性就没有绝对性。绝对是在相对的条件下绝对,相对里面包含着绝对。

其二它们是相互包含。所谓相互包含,意识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所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的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键让蔽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这里不难看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两者的辩证关系中,还要明确,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能力的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2019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观上的唯物论)

真理观 对真理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真理是不是 客观的,即是否承认客观真理,这是真理观中的首要 问题亮悔。由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形成两源轿种基本的真理 观:即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敬裂正真理观。

一、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枣戚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羡庆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有这个特点的只有社会实践。

(3)实践不仅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所谓直接现实性,就是实践能够把主观的认识变为客观现实,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所以只有实践的结果能验证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五、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真理标准的辩证法)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

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兄岩握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

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

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六、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价值选择

(1)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2)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与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②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3)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所谓价值评价,就是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实践改造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

价值评价的特点是:

①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4)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①价值选择:客体可以在各方面满足主体人的不同需要,即主体可以根据需要对客体价值进行选择。

②价值选择的实现:只要主体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合理的,即不损害和不有悖于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的选择就能够实现。

七、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易考分析题)

(1)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

(2)真理和价值首先是有区别的:

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真理是一元的,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3)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活动所追求的两个目标,二者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有机的结合,人类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

方: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原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无论在实践还是在认识活动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两大根本原则。

前者要求人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后者则要求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前者使人的认识和实践符合客观性,注重统一性,后者则使人的活动符合目的性,侧重多样性。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的活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是人的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们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原则。

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的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方: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以上就是关于真理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真理是什么、什么是真理观、2019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观上的唯物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