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合理规避院校“大小年”现象
有强队爆出冷门,就有弱队扮演黑马,这样的世界杯,才会悬念陡生,*迭起,精彩不断。考学世界杯上,每年也都有高校备受考生追捧;也有部分高校,即便征集志愿,都未能完成招生任务。
所以合理规避过热高校,恰当把握个人定位,是每个考生填志愿前都应该做的必修功课。
冷门VS“大小年”
填报提前批次志愿应规避“大小年”
这是有史以来最冷的一届世界杯。南半球正值冬天,晚间比赛时的气温甚至在零摄氏度以下。
这也是冷门迭出的一届世界杯。继有着超豪华阵容的西班牙被瑞士军团挥刀斩下后,欧洲列强开始逐个爆冷:
高卢雄鸡一心想啄墨西哥玉米,不想法国人面对中美洲劲旅,竟连输2球几近出局;
德国战车继首轮大比分胜利、在澳洲牧场撒野后,此役对阵塞尔维亚,却退化成割草机,不幸0∶1败北;
有着现代足球发源地之称的英格兰,面对沙漠之狐阿尔及利亚,只能以难看的0∶0收场。
招生大盘如同世界杯赛场,有的高校招生,总会遭遇大小年现象,一样会出现冷门,也总会有人扮演“黑马”角色。
目前考生正在填报提前批次志愿,我们也来分析下该批次招生院校中,哪些可能爆冷,哪些可能看涨。
以去年的录取数据作为参考。在2019年高招提前批录取中,当时可谓冷风习习:
一志愿投档后,7类招生院校中仅司法类的理科计划,达到一次满额,计划录取61人,一志愿上线了76人。而其他6类,无一例外出现投档缺额。
就连军事院校(包括国防生)计划,同样出现一志愿不足的情况。省招办当时认为,参与提前批次录取的学校种类多,办学层次多,招生要求高,生源并不是十分均衡。
这对今年的考生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首先今年实行知分填志愿,这一政策本身就容易导致考生报考过于集中,可能出现志愿扎堆,从而让部分院校从大冷变大热。
其次根据高校招生的“大小年”规律,前一年爆冷的学校,当年往往可能被过分寄予希望,考生争相追逐,分数线也水涨船高。这一点今年的考生尤其应注意规避。想报考哪些高校,一定要对该校该批次过去几年的上线情况及录取分数,有一个大致了解。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即便一志愿被投档,考生也未必百分百被录取。
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些高校的退档理由。
分数偏低:考生总分偏低,只达到投档线而未达到最低录取线,可能被退档。
不服从调剂:如果考生填报志愿时选择“不服从调剂”,而该生又未被选报的专业录取,学校就不得不做出退档处理。
身体受限:部分院校会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对报考考生的视觉视力、嗅觉、身高、病史等有严格要求。
个别科目分数偏低:在录取中,很多院校对考生选报专业相对应的高考科目分数有要求(如英语分数、数学分数等)。
专业级差:部分院校录取中规定有专业级差。学校在录取时,会将非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成绩减去级差相应的分数,然后和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排序后录取。这样一来相对高分考生也有可能会遭遇退档。
出线权VS征集志愿
提前批次7月11日征集志愿
橙色军团荷兰成为第一个小组赛出线、正式进军16强的球队,无疑是幸运的。虽然1∶0小胜日本队已拿6分,但荷兰的真正出线,还要感谢非洲雄狮喀麦隆。正是喀麦隆两战皆败被扫地出局,才成全了荷兰风车的一帆风顺。
而小组赛第三轮,正是这两支球队将直接对垒。已然出局的喀麦隆,面对荷兰风车,势必为荣誉而战,上演一场堂吉诃德式的悲壮大战。
可惜世界杯决赛圈里没有附加赛,一旦小组赛落败就将被淘汰。但在考学世界杯里,征集志愿好比是附加赛,可以给考生多一次机会拿到出线权。
如果一次志愿投档后,考生并未被录取,则只能把握好征集志愿的机会。因为在考生暂时“落榜”的同时也会有部分高校,由于生源不足,而由省招生办向社会发布计划余额,公开征集志愿。
这时此前未被录取的考生(不包括在阅、预录取状态的考生),即使原来报有这些学校志愿,也应重新填报志愿。征集志愿投档时,一律以当次征集的志愿为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1∶1比例投档。提前批次(含专升本)的征集志愿时间只有一天,是7月11日。
填报征集志愿应注意:确认自己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最好到县(市、区)招生考试综合服务大厅查询。已被录取、预录取及阅档状态的考生不得填报,误报了也无法投档。认真阅读征集志愿的要求,生源严重不足院校或专业可能会降分征集志愿,有的学校可能只是某些专业有缺额,应进一步查阅专业目录,全面了解缺额专业情况和收费标准。除了艺术类外,征集志愿均按平行志愿投档。
月薪12元VS资助政策
贫困生可通过“绿色通道”入学
朝鲜顶级足球运动员志尹南,月薪12元人民币。如果他的运动寿命是10年,职业生涯中能赚的钱就是12×12×10=1440元。而巴西球星卡卡,税后年薪900万欧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朝鲜队员甚至连啤酒都喝不到,更无法拥有*,至于汽车,简直是天方夜谭了。但就是这样一支球队,最终打进了世界杯,首赛由志尹南攻入巴西队一球,成功上演一战成名。
没有钱一样能把足球踢好,朝鲜队员用顽强的斗志,赢得全世界球迷尊敬。没有钱也一样能读大学,在资助政策保障方面,不会让任何一个有志读书的孩子因贫穷而辍学。
如果你家庭困难,考上大学却为学费犯愁,可通过“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就学。入校后学校将核实情况后通过多种措施给予资助。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校内奖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
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将以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不超过6000元)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元)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另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考生不用发愁受资助资格。我省规定所有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及成人高校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均能享受国家资助政策。
高考填志愿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叫小年大年,请问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的说就是高考报志愿时,一些学校的报考人数不稳定,录取分数线出现了高低起伏很大的现象。
“大年”就是指在这一年报考志愿的时候,报考某学校的人数比招生计划数多很多,因此该学校当年的录取投档线也会随之增高很多,这一年就被称之报考该学校的“大年”。
“小年”则是由于某学校前一年的投档分数线较高,导致竞争非常激烈,在第二年中使许多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望而却步,结果报考人数减少使竞争变小,投档分数线自然就降下来,这一年就被称之报考该学校的“小年”。
等到再下一年,考生看到前一年的投档线较低,于是又扎堆报考,报考人数和投档线又升高,如此循环就形成了高考中的“大小年”现象。
针对高校录取过程中的“大小年”现象,考生要结合各年录取信息,综合多方情况进行志愿填报,对于可以基本确定的学校录取“大小年”现象,填报志愿时,应该确定不同的报考策略,至少利用五年以上的学校录取分数线信息,研究录取分数线的趋势和走向,避开“大年”,寻找“小年”,争取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
大小年现象是什么?
““大小年”现象形成高校招生中,存在一种所谓“大小年”的现象,通俗地来讲就是某所或某些学校的报考人数不稳定,出现了录取分数线水平起伏较大的现象。
“大小年”现象形成高校招生中,存在一种所谓“大小年”的现象,通俗地来讲就是某所或某些学校的报考人数不稳定,出现了录取分数线水平起伏较大的现象。
大年:某一年某省填报该校的人数比招生计划数高出许多倍,导致当年的录取投档线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小年:由于上一年投档线高,竞争异常激烈,使得来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敢再报考该校了,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少,投档分数线相应就降下来,我们将其称之为小年。
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头一年的投档线不高,于是又扎堆报考。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投档线出现波动,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