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2020年高招多校取消专业级差,人工智能需求大增

2020年高招多校取消专业级差,人工智能需求大增

发表时间:2024-07-24 05:32:58 来源:网友投稿

8月初,2021年高考志愿填报工作进入尾声。7月下旬以来,各高校已陆续公布2021年招生政策。记者对部分高校招生政策进行梳理发现,今年高招发生多个方面变化,包括多所高校取消录取中的专业级差,继续推进大类招生改革,推出“书院”创新培养模式,另外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二十余所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加强新兴学科人才培养布局。

大类招生改革力度加大

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了大类招生改革,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记者注意到今年高校依然保持这一趋势,且有高校首次推出跨学院大类招生、四年一贯制等。

例如华东理工大学2021年继续推行大类招生,在2021年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该校今年首次推行跨学院大类招生,化工学院、药学院全部专业联合按“化工与制药类”大类招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部分专业联合按“化学类”大类招生,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部分专业联合按“机械类”大类招生。另外计算机类与电子信息类两个大类合并按“计算机类”大类招生。

同时该校“智能与机器人”和“生物医药”两个工科试验班首批按“工科试验班”大类招生,并推出3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招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今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环境学院、新闻学院和商学院则采取“无时点分流,四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学院内部本科阶段不分专业,在学习共同基础课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规划,在学院内自主选择课程,最终根据学生完成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认定本科专业,不设置专门的分流时段和强制分流规则。

另外记者注意到,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今年均深入推进大类招生和培养改革。

“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大增

从高校发布的招生信息看,多所高校增设了专业,且是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兴专业。

近年来人工智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国家政策方面,人工智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新增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十余所,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西安石油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南昌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安徽财经大学、河西学院等。

中国人民大学今年也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据悉2021年4月,该校成立高瓴人工智能学院,负责培养人工智能专业方面高端人才。人工智能专业2021年以“理科试验班”面向全国招生。而北京邮电大学新增人工智能专业,将与信息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一起以“人工智能(大类招生)”的名称大类招生。中国农业大学今年学校新增智能农业装备工程、土地整治工程两个新农科招生专业和一个人工智能新工科专业,其中,智能农业装备工程为全国首设。

从学校的专业更名也能看出人工智能专业的火爆。今年北京交通大学本科专业新增与变更中,土木类改名为土木类(智慧建造与智能工程),机械类改名为机械类(智能*与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新增智能装备与系统专业。

另外不少高校新增了大数据相关专业。如大连海事大学新增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供应链管理2个专业;湖南大学新增3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机器人工程”“精算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招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今年也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本科招生专业。

多所高校取消专业级差

从各高校陆续公布的2021年招生政策看,今年多所高校取消录取中的专业级差。

专业级差是指高校在录取考生第一专业志愿和非第一专业志愿时的分数差额,各专业志愿间级差分数。例如:某一学校规定专业级差为4分,学校在分配专业时,将第二专业志愿的考生成绩减去4分后,和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一起排序确定专业。

记者注意到今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在录取时不再设置专业志愿间分数级差,将按分数优先的原则由高到低进行专业录取,让考生不被专业级差困扰,减少志愿填报风险。

北京林业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往年比,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录取专业的方式。往年该校按照专业级差的方式录取,今年则取消级差,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录取专业,让考生报专业时不被级差困扰。

北京化工大学今年招生一大变化同样是取消了录取专业的分数级差,按照进档考生的投档成绩和专业志愿由高分至低分顺序录取并分配专业,不设专业志愿级差。投档成绩相同时按各省(区、市)确定的同分排序细则录取。

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郑超伟表示,学校今年在录取时不再设置专业志愿间分数级差。“考生在报考我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充分选择理想专业,但还是要注意专业志愿之间的梯度。尤其是在平行志愿省份中,建议考生要服从专业调剂,避免退档的风险。”

推出“书院”创新培养模式

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高校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不少高校推出了“书院”培养新模式。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今年新成立的明德书院、明理书院,北京交通大学的詹天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启明书院等。

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从2021年开始,成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体学院——詹天佑学院,“旨在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开展未来科学家和未来技术领军人才的培养。”

据悉该校詹天佑学院实施八年一贯制本博连读的“3+5”培养模式。前三年为本科阶段学习,第四年获得本校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同时开始研究生阶段课程的学习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通过五年时间获得本校博士学位。

詹天佑学院在培养模式上将进行系列创新,实施“一生一案”举措,由学院和导师根据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为学生制定基础兼顾个性的培养方案。同时推行本博贯通培养,学生符合推免基本条件的都将被推荐免试攻读本校博士研究生,并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阶段选修课或修读辅修、双学位,提高学生的学科交融能力。据悉该书院学生具体选拔时间将在新生录取后报到前,向新生发布选拔公告。

而华中科技大学也开创性打造了契合顶尖英才成长规律的“启明书院”。启明书院推进“三制三化”的培养模式:书院制�p导师制�p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学校基于25个优势专业,设立四类实验班,包括启明本硕博实验班、强基计划实验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和创新实验班,计划面向全国30个省份招生。

2020年和以往有所不同,各大高校招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考研报名人数达到341万,全部都是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增长形势逐渐下滑,再加上本次疫情影响,导致春招推迟、各类考试全部延迟,部分校招也改成线上进行。

这一切都迫使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缓解高校应届生的就业压力,保障大家的就业的稳定性,所以出台了这一重大政策: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

在此背景下一些高校的高考招生计划增加。如西安交通大学招生总计划从去年的4650人增加到今年的5250人。南昌大学的本科招生规模由去年的8010人扩大到今年的8150人。

在录取上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承诺,在专业志愿不少于6个的省份招生时,实行专业志愿零调剂。考生报满志愿且不重复,将百分之百满足考生的专业志愿。

大部分高校不再设专业志愿级差。以往很多高校都会设置1—5分的专业志愿级差,第一专业志愿无法满足的考生,实考分减掉一个分数级差才能进入第二个专业志愿排队。

今年将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录取并分配专业,高分考生所填报的第六专业会享受比低分考生的第一专业更加优先的录取优势。

另外一些高校还以实际行动支持湖北,华东师范大学特别增设了“湖北新生奖学金”,每人将专项奖励5000元。

招生专业、人数有调整。约180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北京化工大学结合学校“大化工”特色,以“人工智能+”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赋予传统学科新的发展动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今年新增的大数据与数字地球方向,将着眼于数字信息技术与地质学的高度融合。

华中师范大学则专门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包含5个本科专业,共计招生240人。

部分专业有新调整。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将由普通批次调整至提前批次招生,以吸引高质量生源。

很多高校还为医学类招生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政策。例如报考南开大学且符合医学类专业体检要求的考生,只要第一志愿填报医学类专业,入档后保证全部录取。

复旦大学今年新增口腔医学专业;华东师范大学新增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

中国农业大学今年新增了全国首个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新农科专业,西安交通大学则新增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就业需求不大专业被撤销。广东省高校撤销专业17个。其中华南师范大学撤销了摄影等7个专业,广州大学撤销了工程造价等5个专业。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如何选专业让无数学生和家长“愁断了肠”?

如何选专业让无数学生和家长“愁断了肠”,因为专业广,学校多,再加上填报时间有限,选专业这件本来需要深思熟虑的事儿却草草了事。

如果孩子没有特别强烈的个人志向,比如对某校或是对某行业有特殊的情感,不妨考虑一下各高校今年新增的本科专业,这些学校今年招生都有什么变化呢,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2020招生总计划保持不变,仍为3850人。今年学校取消了录取专业的分数级差,直接按考生的投档成绩进行专业录取。从招生专业上看,今年学校仍将实施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学校共设有13个按大类招生的专业和14个按专业招生的专业,新增人工智能专业。

福特探险者 让险路变通途

广告

福特探险者 让险路变通途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新增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理科试验班迎来新成员人工智能,中法学院新增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5年起全校基本按学院招生,2019年设立四个跨院系招生大类,今年成立明德书院、明理书院,深入推进大类招生和培养改革。人大招生计划中,50%左右是理科计划。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今年计划招生7180人,部分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创新的优势。今年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建造两个专业招生。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共有75个本科专业(19 个大类)面向全国招生,今年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土地资源管理3个专业。录取规则方面要注意,学校按照专业志愿分数级差的方式进行录取。华中师范近年来本科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本科录取规则较往年微调:符合标准的考生按实考分顺序排队录退;专业志愿级差(030);在实考分相同条件下,优先录取有政策性加分的考生。新获批的国际新闻与传播、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五个专业,于今年首次招生。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2020年本科招生总计划仍然是3680人,学校今年的招生变化主要有:

一、学校继续深化大类招生和培养模式;

二、新增人工智能专业,将与信息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一起以“人工智能(大类招生)”的名称大类招生;

三、录取时不再设置专业志愿间分数级差。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进行了“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毕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将96个本科招生专业中的44个,放在20个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入校后统一按大类进行培养,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这个大类涵盖的所有专业学习。在招生专业方面,新开设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医学工程三个专业。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今年增加了600人的招生计划;招生上的主要变化是,对大类招生进一步优化,将历年招分最高的钱学森班分为智能电气、智慧能源动力、智能技术与自动化、智能制造四个方向招生;另外今年学校还新增全国首个且目前唯一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2020年招生总计划5050人,新增3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机器人工程、精算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其中机器人工程、精算学直接面向高考招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招生,可选择专业方向。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继续面向全国招生,同时新增6个特色培养实验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今年学校继续施行“专业类+专业”并行的招生模式,设有15个专业类与13个专业。今年新增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纳入到计算机类专业进行招生。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2020年学校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供应链管理2个专业。2020年大连海事大学休斯顿国际学院正式设立,是大连海事大学与美国休斯顿大学联合申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将于今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今年的招生规模稳定,面向全国计划招生约8000人,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校区五校园”57个院系63个招生大类(专业)以统一代码(10558)进行招生。今年新增四个专业招生,分别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土木工程学院的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农学院的农学专业以及艺术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20年招生总规模6700人,与去年计划持平,土木类新增水务工程专业,材料类中新增功能材料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科生在入学后可以通过参加有二次选拔的创新班、卓越班、全英班、2+2联合班等教改班以及广州国际校区相关专业选拔,转入新的专业。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2020年招生计划整体与去年持平,新增西班牙语、人工智能两个招生专业。据悉西班牙语全国总共招生7人,学位授予门类为文学,学制四年;人工智能全国总共招生120人,学位授予门类为工学,学制四年。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