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快乐原则。弗洛伊德将人格的结构化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活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包含三大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浅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三、性本能理论
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 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 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
②肛门期;
③性蕾欲期;
④潜伏期;
⑤生殖期。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的说明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分支学科即使是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有心理异常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纠正。
一、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相同,但是侧重点不同: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机构,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着重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和康复。
二、学科简史
1、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天才的推论。他用当时自己提出的体液说解释人的异常行为。他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液体进入了大脑造成的,包含了现在心理学“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理论。”
2、5-16世纪,欧洲的中世纪,宗教扼杀了天才学说思想,极端的神秘主义占据了优势,心理异常被认为是魔鬼作祟。
3、17世纪中叶,神经性有进一步发展,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功能丧失,同时帕斯得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这些理论更倾向于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三、对心理异常的现代说明
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观点出发由两个基本命题,一个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另一个是性的冲动。推演出的具体内容:
(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冠名为力比多;
(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器。
(3)人的心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中,与此相适应的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按照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遵循道德原则。
(4)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的说明,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下列因素造成的:
1、“固着”: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是为了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如果在某个阶段接受的刺激过少或者过多,就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就会造成性心理发展“固着”,造成人格的异常。
2、焦虑:由于我们的自我随时随地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的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体验着焦虑。
3、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活动。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抵御和消除焦虑冲破纺线,就会体验到痛苦。如果冲不破防御,我们虽然意识不到痛苦,但是并不是冲突和痛苦就会彻底消失,他们只是隐藏在潜意识中。多仓到潜意识中的冲突,要以扭曲的形式变相表达,就产生了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大家对这种概念很陌生。接下来就由我带你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无法从记忆中召回的部分通常是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或人的原始冲动以及和本能相关的欲望等。每一个心理活动,没有偶然或碰巧发生的,是由先前的事情所决定,包括口误、笔误、梦、各种神经症症状比如强迫、焦虑、疑病等。梦是通过压抑的欲望经过伪装的满足。
2、人格动力论也就是本能,有生的本能(性本能)和死的本能(攻击本能),本能的基本活动过程分精神投入和反精神投入,前者使本能满足,后者阻止。本能无法满足就会移置如儿童的社会化是性本能受到父母、社会阻止而移置到社会活动上来。而种族偏见、战争则是攻击本能的移置。整个现代文化都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受阻的产物。
3、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本我最原始与生俱来,是无意识,无理性的,比如婴儿的人格。自我是经过环境反复教训从本我分化出来的部分,是理性的,识时务的。超我是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和发展的一部分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行为。
4、人格适应论焦虑是自我遭遇危险的信号 分神经症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自我通过两种方式应付本我的威胁:阻挡冲动和干扰冲动,这叫自我防御机制。有压抑、替代、认同、投射、反向形成、合理化、退行。
5、人格发展论包括心理性欲和早期经验在一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心理性欲有口唇期(出生后第一年)此期停滞的影响是咬手指,贪吃,爱冷嘲热讽等肛门期(出生后第二年)此期停滞可能有便秘,吝啬洁癖,强迫生殖器期(三至五岁)停滞可能同性恋潜伏期(六至十二岁)兴趣被学习交友体育取代生殖期发生于青春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2
一、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入门从人格理论开始。按弗洛伊德所述,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态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唯一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其目标只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不被个体所觉察的。
自我德文原意即“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又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非现实的,追求完美的,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则”。
二、精神层次理论
这个理论是说人的精神活动,也可理解为精神分析法,包括三个意识层: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就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人的心态活动。
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等因不符合社会道德或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的心态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前意识界于意识与潜意识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回忆等常被压存在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控制力松懈时比如醉酒、被催眠或睡眠时,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这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繁衍与个体生存;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性欲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态活动的内在动力,他称这种代表性本能的力量为“力必多”。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一般一个人能否犯神经症取决于他的力比多的力量,以及满足力比多找到的出路,得到满足的可能性。而性欲力比多与生俱来,贯穿于人的肉体生命和人格成长的全过程。特别是儿童时期四个阶段--口腔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和生殖阶段--性欲力比多的发展情况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痛苦,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四、释梦理论
1990年出版《梦的分析》,精神分析心态学正式形成。
梦的实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欲望虽然被压抑在无意识(潜意识)中,但它仍在不自觉地积极寻求满足,由于在意识门口有“检查员”,因而不能直接得到满足;但在睡眠时,由于检查作用松懈,无意识(潜意识)中的欲望得以绕过“检查哨”(抵抗),并以伪装润饰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
通过对梦境的解释,可以发现精神病患者的最终的被压抑的欲望。因此梦的解释也可以成为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但梦的内容并不是欲望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得真正的根源。
五、心态防御机制理论
精神分析入门必须要知道心态防御机制理论 。心态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本我与现实,常会有矛盾冲突,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
这时自我在不知不觉中,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态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不自觉地运用此方式,如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态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痛苦等病态心态症状。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