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对器材的要求
新闻摄影对器材的要求是以客观记录为主,广角和长焦镜头是必备的,长焦镜头能够拉近被摄体,解析现场的情况,而广角镜头能够更好的还原现场画面,记录大场景,除了镜头外,备用的存储卡、外置闪光灯、备用电池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新闻摄影用什么镜头
媒体里面摄影记者标配镜头一般都是恒定光圈2.8的大三元,因为LZ是半幅机器,高感相比全副会有所不足,而且光圈大在暗光时候快门速度保证,大光圈虚化对强调拍摄主体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仨镜头的对焦速度还有成像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出片率。
14-24 24-70 70-200 最大光圈都为恒定2.8
16-35 24-70 70-200 最大光圈都为恒定2.8
我就先拿尼康的大三元举个例子
先来说说24-70 F2.8吧
24-70可以说是万用头了,一般的采访或者活动都是可以应付的。用24端拍大场景,24-70之间再根据情况拍中景特写。比赛或者演艺活动的时候24-70拍特写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可以考虑带上一支 70-200
再来说说 14-24 F2.8吧
14-24 尼康的大灯泡 超广角,不过超广角受尽照片的范围比较大,但是相应的畸变也是很明显的,而且一般新闻照片中大场景的图需要的不是很多,更多的还是中景特写来更好给受众反应事件。虽然如此但是广角透视让拍出来的照片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是但是但是,用多了会让人慢慢变懒,而且技术也上不去,现在好多大的媒体明确要求不要透视变形过度的照片。
最后是 70-200 F2.8
70-200俗称大竹炮,这个镜头一般拍演出啊,赛事或者开大会需要拍特写用的比较多,没有镜头拍人的话也可以用来拍人,而且70-200头都比较重拿着也不是很方便,所以用的也不是很多。
这三支都是摄影记者常用的镜头,有些比较厉害的的记者他们用50 1.2定焦拍或者用35定焦拍,毕竟也是少数。所以这三支相对来说都是新闻摄影中比较常用的镜头。
最后再提一句,新闻摄影,新闻为本,摄影只是一种手段,新闻摄影评判照片的好坏不仅仅只是拍摄的手法还有拍摄技术,更重要的是内容的价值意义,是否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是否有时代性,是否能很好的给受众传递新闻所表达的内容。所以新闻摄影离不开新闻。
初学新闻摄影的器材要求:
1.携带轻便 体积大的不便携带,所以1000D/450D(体积小、重量轻)
2. 操作简单 新闻内容稍纵即逝,光线、环境复杂,等你手忙脚乱的设置好曝光,煮熟的鸭子也飞了!所以1000D/450D(按键简洁,操作快捷)
3. 性价比高 新闻照片不需要大尺寸输出,1000多万的像素够用,单反一般的常用功能都具备,价格还便宜,所以1000D/450D
关键是镜头新闻摄影有时候不具备更换镜头的条件,一个合适焦距段的变焦镜头就成了关键,450D有17-85的套机,可以应付一般的新闻场景 考虑到你是初学,所以推荐这两款入门级的单反相机。
我是学新闻的,下学期要学摄影了,需要买个单反的相机?
鉴于你的专业身份,推荐专业一些的器材给你。
新闻摄影对镜头要求比较高,一般来说越接近拍摄主体的照片现场感越强,这时就需要广角甚至超广角的镜头,光圈也尽量选择恒定大光圈,这样在拍摄对象时可以用尽量高速的快门,以凝结目标。
对于不能接近的拍摄主体,当然可以采取长焦距远距离拍摄,一般来说这种题材相对较少,拍摄效果也差强人意,但贵在不惊扰拍摄主体,容易达到秘密刺探的效果。这种镜头相对较贵,也不方便携带。
机身推荐 5D MarkII,广角镜头推荐16-35 F2.8或者17-40 F4.0,后者相对性价比更高。为增强携带性,增加摄影记者的机动性能,长变焦镜头推荐28-300,如果能淘到老头35-350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般新闻摄影记者的装备
一台单反相机,三支镜头,焦距涵盖16-200,至于具体型号参数,就不赘述,当然是越贵越好。相机选什么其实不重要,如果钱不是问题,谁不愿意买专业型号?关键是技术要扎实,我有个NB同事,10年前用美能达300,加一支俄罗斯500mm折反头,照样拍甲A。只是现在几乎所有的摄影记者都在用专业相机,普通相机在新闻现场很难取得竞争优势,别人30张已经拍完了,你只能按三次快门的话,的确很恼火。
有些细节很多人,包括摄影记者都不见得在意:
每天早晨睡醒,要保证至少有一块相机电池是充满电的。
即使你的闪光灯用的是充电电池,也要在摄影包里放上4节或者8节5号碱性电池
闪光灯电池要4节一组,用专用的电池盒放好。
如果你有不止一个储存卡,把他们统一收纳到专用的盒子或是里夹子里,不要单独放在摄影包外面的小包里。
采访的时候备用的储存卡放在上衣胸前的口袋里或是腰包里。不要放在牛仔裤的屁股兜里,那里有可能已经背你的摄影包磨破了。
摄影包里放一个读卡器,还有驱动光盘,很多县城的网吧装的还是WIN98
如果有空间摄影包里应该再放两三个可以包住你相机的塑料袋、一包纸巾、一个小巧明亮的手电筒和一个指南针。
如果你愿意还可以放一条毛巾,有毒气的时候,不是每个消防队都为记者提供防毒面具,到时候可以拿来浸湿挡一挡。
在摄影包里放几块士力架,那东西保质期很长,在城里的时候不要吃,城里到处可以买到可以补充体力的东西。
冬天要有一副一面有胶粒的防滑手套。
为手机配一个质量过硬的耳机,采访的时候把手机别在腰间,置于振动。
在去采访的路上,再次检查储存卡、电池。
下车之前曝光模式、白平衡设置、感光度、对焦模式应该已经设置好,闪光灯已经装到了相机上(如果不用,你可以不开电源,但是想用的时候再去从摄影包里掏,你一定会错过画面)
如果是突发事件,下车之前把所有的镜头盖摘下来,包括镜头后盖。
任何一张储存卡都不要拍满,留下二三十兆的空间。
养成从取景器里看拍摄人物的习惯。
采访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看相机背后的屏幕,除非你对自己的曝光一点信心也没有。
一台小数码相机,你会发现很多情况下它比大家伙管用,买一个合适的腰包。
到户外用品店买那种上下两件的雨衣,下雨的时候也可以飞快的奔跑。
吉尼富有一种相机专用的防雨罩,挺不错的。
为拍摄的每一个事件、题材建立单独的文件夹,注明你看得懂的文件名。
所有你不愿意删掉的照片,都要保留原始文件,发稿用复件。
刻录备份光盘,同样内容刻两份。
除了光盘再置办合适的移动硬盘,为电脑里的原始图片再做一个备份。
永远不要从储存卡上剪切照片。
关于摄影包及其他
单肩背的摄影包可以放得下你所有用得上的装备,但是它容易滑落,很多人挤在一起拍照的时候,会变成你最大的障碍和累赘。如果你的确是钟情于它,请把你的相机手柄超上侧放在包里,这是相机可以被最迅速掏出来的姿势,不要担心镜头卡口,还没有听说过卡口因此歇菜。
现在流行的装备是双肩包+摄影腰带,相机挂在肩上或是脖子上,闪光灯和第二支镜头放在腰间,备用电池、闪光灯电池盒及其他零碎放在腰包里。如果你不想花大价钱(乐摄宝那个不便宜)买这个劳什子腰带,就弄个合适的腰包外加一个长头口袋,也不错。
外国出的(其实也是中国人做的)摄影包,除了价钱贵,背在身上显得比较洋盘之外,做工、用料的确非常棒,但是国产的吉尼富、日华等等,现在也都不错,一些专业型号,在防尘、防水、耐用度、功能上并不比洋货差。
摄影包要那种带有防雨罩的,外兜足够大(可以放下相机充电器),内部隔板厚实、坚挺、组合自由度大,搭扣可以单手快速解开的,不推荐象白金汉、JEEP那种用皮带扣的(另外价钱太贵)。
不喜欢摄影背心,尤其是印着诸如“中国摄影家协会”“EOS”之类的,其实比较让我觉得烦恼的是,我会经常忘记把储存卡或是闪光灯电池放在了哪个口袋,着急换卡的时候,麻烦的不得了。
一般新闻摄影记者需要什么装备?
摄像机、照相机是新闻记者的必备装备。
但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发展,以及新闻突发性和短平快的特点,手机充当摄像机越来越普遍。
并且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越来越强大,高端智能手机应付一般的新闻足够用。
爆新闻app是专门供新闻机构的记者和编辑使用的一款移动采编软件。可以快速写稿、拍摄素材、视频编辑、报片送审。其中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直播。不同于映客、花椒等直播软件,爆新闻直播对应的领域也是企业级的,甚至可以对接到新闻机构的演播室。当然花里胡哨的广告也是没有的。
总体来说这款移动采编软件得益于移动4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对于传统媒体来讲,对提升新闻采编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