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音阶口琴的嘴型
半音阶口琴吹奏时嘴型有单孔含法和多孔含法两种,单孔的基本含法有U型单孔含法和O型单孔含法两种,多孔含法也分为两种,右多孔含法是以舌头盖住左边不需吹奏到的音孔,用右边来发声,左多孔含法则相反,嘴也无需用力嘬起,保证气不漏出和不吹进旁边的孔即可,注意嘴的含孔大小,移孔的精准度等,避免移动琴的时候变形。
半音阶口琴的口型
1,不要把嘴用力硬按在吹嘴上,嘴也无需用力嘬起,只要气不漏出和吹进旁边的孔就行,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轻松,大约就是做到比极限放松稍微紧张一丝,以保持稳定就行。初学一般来说是容易过分紧张的,只要你足够放松,就根本没有什么保持嘴型的问题,不知道怎么保持嘴型就是因为太用力移动时才会变形。
2,和上面一样。换种说法。你把嘴放松了,但是把口琴用力往嘴上摁,移动的时候嘴唇是软的,会变形。为了保持嘴型,嘴很用力,嘴型是稳定了,但是整个动作都是嘴唇和口琴拼力气,很僵硬,吹一会儿就累了。你只需要把嘴轻轻的放在口琴上,这时嘴唇只需要用一丝的力气就能保持形状而避免移动琴的时候变形。
另外注意嘴的含孔大小,移孔的精准度,这些慢慢练习会改善的。
半音阶口琴吹奏方法
半音阶口琴吹奏方法如下:
方法:嘴唇缩小,向前翘起,嘴唇形成的孔与口琴的音孔大小一致,对准一个音孔吹奏。
优点:吹奏出的音,厚而结实,音色纯净,力量集中,音量也比较大。吹奏时通过口腔的变化可以获得多变的音色,对于吐音、滑音等技巧的使用也很方便。
第二课:半音口琴中音练习
口琴的中音区是最常用的音区,所以口琴初学者需要先练习这个音区。
通过推入琴键,我们可以得到所有的基本音级的升高半音吹奏带有降号的音级时,只需吹奏该音级的下方相临音级的升高半音即可。
吹奏时需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吹奏嘴型保持正确的气息位置这首练习曲是常见的中速的4/4拍,每小节要均匀地数“一、二、三、四”。
始终保持准确的节奏由于全是吹气音,每个音吹完之后都可以做一次气息的调整,比如可以利用每个音的后半拍进行吸气调整,较长的音可以做的更加从容、自然,同时嘴唇也可以借此放放松一下。
吹奏时注意倾听声音是否圆润、干净,不能有双音出现吹奏每个音都要“轻吐音”,就是舌头在嘴里轻轻做“吐”或“特”的动作,因为在没有连线或连奏标记的情况下,每个音都要有音头。
第三课:低音区练习
低音区(第一、二、三、四孔)比中音区低一个八度,各音的排列、吹吸关系与中音区完全相同。
低音区各音的簧片比中音区的要长、厚,音孔里的空间也比中音区的要大,所以用气的量也稍多一些,练习时要注意气息放缓、力度也要小一些,也就是多用气,稍用力,这样才能使低音区的簧片充分震动起来。
第四课:高音区练习
高音区(第九、十、十一、十二孔)各音的排列、吹吸关系与中音区、低音区相同,唯一的不同点是最高音孔(第十二孔)推键后的吸气音不是在基本音级的基础上升高半音,而是升高了小三度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更高的一个音------小字四组的d4(简谱的(倍高音2)。
在掌握中音区、低音区的吹奏之后,高音区的吹奏应该不会有太多问题,音色、音质除了决定于吹奏者的技术、能力之外,琴的之类也是非常关键的。
第五课:多孔吹奏法
到了这里单孔吹奏大家应该练习的差不多,大家可以来熟悉下含多孔吹奏法。
方法:嘴唇微微张开,口琴含在嘴边,舌头轻轻贴在琴格上,堵住左边大多数的音孔,右边留下一个音控吹奏。
这种嘴形应覆盖琴的一个八度,吹奏中嘴唇的形状和舌头的位置保持不变。
优点:旋律可演奏的更加连贯,和音的吹奏比较方便,声音自然,融合。
第六课:吹奏技巧之连奏与断奏
连奏是指在“Legato”标记以及”“范围内的各音要吹奏得连贯、如歌。比如:相临音孔的吹气音或者相临音孔的吸气音做连奏时,在气息不断的情况下,将琴由一个音准确地推到另一个音就完成了连奏一吹一吸的音做连奏时,需要把第二个音稍微奏弱充分利用口琴上存在的两个等音。
断奏即每个音都断开的奏法,在中等难度以上的曲子中,断奏法似乎用得不多。但事实上每根连线下的每一个音和最后一个音合起来就是一个非连音的奏法,即常说的“落、起”,它是三种奏法的基础。
连奏(legato)又称连音,是一种音与音紧密相连的弹奏方法,它明确区别于断奏和非连音。需要连奏的音符,一般用连线(一个弧线)或legato加以表示。有的作品由于风格要求,乐谱上虽然没有连线,但仍需要连奏,如巴赫作品中的十六分音符等。
断奏的声音效果不同时值的跳音,根据音乐特性的需要而具有不同的音响特质,所以对于各种跳音很难用一种文字表达得准确。一般而论短促而富有弹性的跳音最具有跳音的普遍意义,这样的跳音的声音效果是:清脆、明亮、集中、富于弹性。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