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钢琴演奏特点
最初的击弦古钢琴,一般不超过二十个琴键,演奏特点是演奏者多半只需用三个手指来演奏,手指触键的力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锲槌敲击的力度,拨弦古钢琴对演奏者的钢琴技巧和艺术趣味要求很高,演奏特点是用键盘机械通过羽管拨弦,需要通过调节音栓和转换键盘使顶杆于琴弦作多种结合,达到改变力度与音响效果的作用。
古典钢琴音乐的特点
典主义时期在钢琴艺术史中是一个核心时期, 它传承了巴洛克时期的理性, 预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
情感。这时期的钢琴音乐更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它以其真挚
的感情、朴实的语言、理性的步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在审美思想方面
(一) 博爱主义理想下的世界主义思想
18 世纪爆发了启蒙思想运动, 众所周知, 启蒙运动对思
想领域的进步,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启蒙思想的主
题就是“平等、自由、博爱”。它启发人们反对封建传统思
想和宗教的束缚, 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博爱主义的理
想是希望全人类的人们互相间都成为兄弟姐妹, 这种理想迅
速遍及欧洲, 许多统治者们不仅赞助、保护艺术和文学, 而
且也热衷于社会的改良。如诗人歌德以及作曲家们, 莫扎特
的《魔笛》、施莱尔的《欢乐颂》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
都是博爱主义的硕果。
博爱主义的广泛传播自但是然的带来了世界主义, 18 世
纪是世界主义的年代, 国家间与民族间的差别与人类共同的
人性相比, 被极度地轻视了, 1952 年奎恩慈在柏林试图创作
一种理想的音乐—能汇集人类各民族音乐特点的音乐, “一
种理想的音乐不应当只被一个民族所理解所接受, 应为许多
民族所共享, 它必须是基于理性与情感表达的, 是超越一切
争论的佳作”。1785 年咖贝农宜称“今天欧洲只有一种语言,
是我们大陆的普遍语言———它只能是音乐”。音乐打破了局
域的限制, 成为了一种世界语言。
(二) 崇尚自然、淳朴、充满激情又合乎理性的审美理
想
18 世纪上半叶, “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
“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本, 尤其是以个人的兴
第29 卷第3 期 怀化学院学报 Vol1291No13
2 0 1 0 年3 月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Mar . 2 0 1 0
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反对
君权的口号, 提倡回归自然, 崇尚人的理性思考, 西方音乐
从此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时期。“回归自然”将人民引领
到一个淳朴的思想境界。要求作曲家们在写作时尽量去除多
余的修饰和繁琐的进行, 恢复到自然般淳朴、简洁的状态。
使人一目了然, 易于理解。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在内容上用
人文主义代替了宗教性, “人”代替神成为作品的主角, 音
乐尊重人的理性, 众多作曲家们的天才与个性得到了自由展
现。音乐作品开始追求客观的美, 摆脱了对教堂中的神、宫
廷中的君主的依恋, 着重描绘自然界中的人。音乐家们对这
种客观美的追求不是随意的, 也不是自己私人的主观表现,
而是以一种理性的姿态表达了他们对平等、博爱、自由的资
产阶级理想的追求和强烈的自信精神。但这种理性并不等同
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 它是一种情感上的理性控制, 理性分
析, 但同时 这种理性中又充满了激情。特别是贝多芬的作
品, 洋溢着火一样的热情, 显示出“第三等级”、市民阶层
情感世界中特有的博爱精神和民主意识。[2 ] 如贝多芬的《热
情》《悲怆》奏鸣曲等都表现了一种崇高的情感。
二、在创作原则上: “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
18 世纪后半叶的欧洲, 思想上和政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
变革。当时兴起的启蒙运动提出反对君权, 反对封建君王特
权的口号, 提倡回到自然、合乎人性和崇尚人的理性思考。
在这种资产阶级启蒙精神的影响下, 所有创作都信奉一种
“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 即无奇特或标新立异,
而是遵循规范的原则。[1 ]力图冲破宗教、历史、宫廷的局限,
达到“返回自然”的和谐状态。因此 作曲家们在考虑音乐
创作的时候基本上都遵循这一概念, 如能使听众明确音乐进
行的调性间平衡、段落之间的平衡等等。
三、在创作手法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以明晰的、和声形式的旋律为主体的主调音乐
18 世纪后半叶的欧洲, 人们在资产阶级启蒙精神的影响
下发生了重大改变: 新兴市民阶层要求艺术作品的体裁冲破
宗教、历史、宫廷的局限, 去表现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人的
感情, 并要求艺术表现手法通俗易懂。在风格上, 人们刻意
反对过于严肃的巴洛克音乐, 倾向于轻松、愉悦的主调音
乐。在崇尚自然、淳朴, 充满激情又合乎理性的审美理想的
指导下, 明晰的旋律从以前多声部的复调形式中解放出来:
以往不分主次、几条旋律线同时并行的复调织体, 改变为以
旋律线为主、其他声部作陪衬的主调织体以往连绵不断地
模仿一个主题核心的复调结构, 改变为整齐均匀、句读分明
的主调结构以往繁缛花巧、装饰性很强的复调风格, 改变
为简洁、晶莹剔透的主调风格。[3 ] 这种主调音乐大多都旋律
清晰, 虽然偶尔会有较为厚重的和声进行(如贝多芬第16
奏鸣曲) 。但在和声中我们还是能找到突出的旋律高音。
同时 这时期的旋律还有一个小的特点, 那就是它大多
是和声形式的, 即旋律的进行包含在功能和弦内。如贝多芬
《f 小调奏鸣曲》的第1、3、9 等小节运用了都是规整的三和
弦, 再如莫扎特K457 第一乐章第1、5 等小节, K330 第5、
69、10 等小节也是运用了重复音的规整三和弦。
(二) 清晰的功能性和声语言
古典时期的大小体现已经确立, 功能和声体系也得以完
善。当时的和声主要以“主———下属———属———主”的方向
进行伴奏, 非常规整, 很少使用和弦外音。和声的进行和走
向也都是非常清晰, 作曲家们在考虑和声进行时大多遵循了
“自然平衡原则”这一基本概念, 有种和声间的平衡感, 给
予听众明确的感觉这音乐如何进行。当时最常见的和声织体
形式就是块状和弦以及“阿尔贝蒂低音”音型。这种方式的
和声编配使得旋律凸显出来, 也得到了大大的简化, 非常符
合启蒙运动“返回自然”的思潮。和声功能体系的成熟使得
和声成为旋律的最佳背景。
(三) 均衡、规整的结构
这种“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还体现在结构段
落方面。与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不同,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结构更加方整, 更加均衡。大多数古典主义乐曲都是建立在
“4 + 4”的乐句结构上。即四小节为一句, 第二乐句是同样
四小节的平行乐句, 八小节为一个乐段(如莫扎特K282 第
一乐章、贝多芬的《f 小调第23 奏鸣曲》) 。当然也有少部分
是以“8 + 8”的乐句结构。这些都是非常方整的, 而两个方
整的乐句构成对比就是“单二部曲式”(AB) 后面再加上再
现, 就是“单三部曲式” (ABA) 。如果每个部分本身再扩大
为一个单三部曲式“ (A (aba) + B + A’ (aba) ’) ”, 就是复
三部曲式。当然 小节数不是呆板的, 可能扩大或缩小。[3 ]
如贝多芬《f 小调奏鸣曲》(作品2 之1) 第一乐章主部就是8
+ 12 的结构, 其中第二乐句12 就是8 小节的扩大。虽然有
小幅度的小节数滑动, 但并不妨碍乐曲总的结构的均衡性。
(四) 音阶、琶音线条式的句法
该时期又一大特点是经常运用音阶和变化的琶音形式来
作为旋律或经过句。音阶和琶音成为旋律的一部分, 而很多
旋律的连接、调式的转换也都是用音阶来过渡。如莫扎特
K330 的12、14 小节贝多芬第八奏鸣曲的4、10 小节第七
奏鸣曲98 - 113 小节第十六奏鸣曲30 - 45 小节等, 都大量
的运用了音阶(或半音阶) 和变化琶音式的快速跑句作为音
乐的过渡。使得旋律衔接的非常自然、流畅。
(五) 以“对比原则”为主的古典奏鸣曲式占优势, “说
话原则”成为快板乐章表现歌唱性的要求
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的发展成绩比较显著的是它完善
了一些器乐的大型曲式: 独奏奏鸣曲、室内乐、协奏曲、交
响曲等。但在钢琴领域, 最重要的就是奏鸣曲。奏鸣曲经过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改善, 不断的完善起来, 成为应用
得最多的曲式之一。奏鸣曲式在音乐表现上的主要特点在于
有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 以及由此引起的展开, 最后要有主
第29卷第3期 宋彦斌:“理智与情感的碰撞” ·113 ·
题的再现。对比和展开极大地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而这种
对比原则间接的来源于喜歌剧。
18 世纪20 年代, 在意大利形成了一种新的歌剧形式
———喜歌剧。这种形式的歌剧以取悦观众为目的, 以风趣、
幽默的形式进行表演。由于它的通俗化趋势, 使其很快在欧
洲流传开来。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风格深受这种喜歌剧的影
响。作曲家们认识到, 钢琴不仅要塑造自然界的音响形象,
还要模仿歌剧中人物的唱歌和说话, 特别是模仿表现普通人
情感的说话和唱歌。[4 ] 旋律的歌唱性和宣叙性应运而生, 由
于这两种旋律性质呈对比关系, 因此建立起“对比原则”和
“说话原则”。即在旋律上、结构材料上既有对比, 又有对
话, 从而使音乐更加丰满, 生动有趣。这种“对比原则”随
着奏鸣曲式的完善而更加清晰。而“说话原则”在莫扎特、
海顿作品的旋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贝多芬作品中则幻化
成内在情感的“说话”, 而不是旋律语言的“说话”了。贝
多芬的旋律大多不适合唱, 作品的情感大多在心里, 情感上
有明显的对比, 类似于一种精神的对话, 将“说话原则”表
现得更加内在。
四、在钢琴演奏风格上的特点
(一) 有明确标记且稳定而匀称的速度
由于信奉“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 以及其均
衡方整的结构, 所以乐曲的速度要匀称。古典时期的演奏速
度比巴洛克时期有很大的提高, 这也是主调音乐发展的必然
结果。速度标记也顺势出现, 每个速度的更改都注明了。如
贝多芬第十七奏鸣曲就有不同的速度换动, 但是在换动前都
有清晰的速度记号标明。速度开始往两头扩张, 贝多芬的快
板乐章比海顿、莫扎特又快的多, 一般介于一分钟120 - 126
之间而表现力深刻的慢板乐章往往更慢。[5 ] 但当前的总趋
势, 却是快乐章不要弹的太快, 慢乐章不要弹的太慢。古典
音乐中也有自由节奏和华彩段。这些地方可以自由发挥, 我
们要十分小心的运用渐快减慢延长自由等节奏修饰手段, 但
绝不能演奏得象浪漫主义音乐那样。古典主义只能在很小的
尺度内使节奏有所松紧, 掌握好适当的、有限度的尺寸是非
常主要的。总之, 演奏古典主义作品速度要有定量, 在整体
上要贯穿相同的、稳定的、匀称的速度, 不要忽快忽慢, 不
要渐强时快, 减弱时慢, 充分保持统一的速度, 不要夸张,
不要过分, 不要弄巧成拙。[4 ]
(二) 丰满而有控制的力度
当时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在“对比原则”下进行, 在音
量上充满了对比, 如贝多芬第十一奏鸣曲第一乐章, 就有14
个p , 11 个pp , 4 个fp , 17 个f , 61 个sf , 13 个ff , 其中还有
很多渐强、渐弱等, 这么多的力度变化, 使得音乐变得异常
丰满, 但这种丰满并不是现代概念上的丰满, 而是有控制
的。
这种控制是建立在当时的制琴技术之上的。古典主义前
部分还是使用大键琴或翼琴, 至1709 年才产生第一台现代意
义上的钢琴, 音量和音区都得到了扩展, 不过由于当时制琴
条件有限, 其力度比现代钢琴整整低了一个等级, 如古典时
期的ff 等于现代钢琴的f , p 等于现代的pp 等等。所以在演
奏古典主义的作品是要将力度控制在pppp 到f 之间。因此即
使在演奏音响最宏伟的贝多芬奏鸣曲时, 也得有所保留, 这
样才能还原到作曲家真正赋予的音响效果。另外我们还要区
别作品的年代, 分清哪些是为大键琴或翼琴而作, 哪些是为
钢琴而作的。大键琴或翼琴作品的音量要控制得轻, 变化不
宜太多, 而为钢琴而作的作品则在音量上有所提高, 但不可
弹得太洪亮, 声音间延续不宜过长等。总之, 考虑到当时的
钢琴特点, 我们在弹奏古典主义音乐时, 既要鲜明, 又要恰
当, 避免过分, 切忌夸张。掌握好风格限度与分寸感觉, 不
要弹的太响。
(三) 以“指力派”为主, 以身体式弹奏为发展趋势的
弹奏方法
说到这个时期的钢琴演奏方法, 那么我们不得不追溯到
巴洛克时期巴赫的触键———弗尔凯尔曾记载: “巴赫的运指
方法几乎是漫不经心地轻微动作, 无论怎样难弹的经过句都
是用那种自然的手型, 手不离开键盘, 只用第一关节来弹
动, 即使弹奏颤音, 也只是一个手指的颤动, 而且他的手指
不过是随着微微抖动而已。身体的其他部分是完全不动的。”
就是这种只用手指动作的弹奏奠定了钢琴古典主义弹奏法的
基础。这种弹奏都是用指尖触键, 在重量弹奏法产生后, 被
统称为“指力派”, 这也是古典主义时期的独特风格。[6 ] 但万
事万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由于钢琴制造业的发展, 钢琴的
质地发生了改变, 出现了声音宏大的槌子琴, 这种大音量并
不是手指能发挥出来的, 必须用上身体的配合, 在莫扎特晚
期, 海顿的最后五首奏鸣曲, 以及贝多芬第七奏鸣曲之后的
钢琴作品都是用身体式的弹奏, 这种弹奏方法成为浪漫主义
的先驱。
总而言之 古典主义时期键盘音乐特点简单概括起来就
是: 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
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 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
音乐的成就, 并确立了近代奏鸣曲曲式的结构体裁和形式。
它冲破了传统的枷锁, 使新的钢琴音乐得以重建, 创作了钢
琴艺术史上光辉的一页。
古钢琴古钢琴和现在的钢琴有什么不同
古钢琴和现在的钢琴的区别:机械结构不同,音量和音色不同,使用年代不同
一、机械结构不同
1、古钢琴:古钢琴是通过羽毛管制作的拨子拨动一根金属丝弦发音。
2、现在的钢琴:钢琴是用锤子敲击。
二、音量和音色不同
1、古钢琴:古钢琴的音色纤细而钢琴的音色混厚,古钢琴只适合在小空间的室内演奏。
2、现在的钢琴:钢琴音色高亢,能在大音乐厅演奏。
三、使用年代不同
1、古钢琴:古钢琴和拨弦古钢琴是流行于十五至十八世纪西方音乐世界的早期键盘乐器。
2、现在的钢琴:现代钢琴的前身。在所有西方古乐器中是键盘及弦鸣乐器中最简单同时又是最微妙敏感和极富表情的。
谁知道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的特点?
古钢琴英文:clavichord
古钢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由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独弦琴,(这两种乐器对于后世古钢琴和钢琴的制作都有直接影响是毕达哥拉斯制作的),中世纪的波斯地区出现了索尔特里琴(拨弦)和杜西玛琴(击弦),这两种乐器虽然在结构上很相似,却在演奏方式上完全不同。杜希玛琴在18世纪传入中国,成为扬琴。。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兴盛的古钢琴家族乐器中,按照发音方式,就分有击弦和拨弦两大类。即:楔槌键琴、羽管键琴。但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还是被作曲家们所钟爱的拨弦古钢琴,也称羽管键琴。
羽管键琴的结构原理和
翼琴
相似只是拨弦的是鸟类的羽毛管。因为羽管键琴的琴键比较大,所以又称
大键琴
古钢琴是钢琴的前身,它是16世纪拂罗伦萨的乐器师发明的。和钢琴一样都是通过蹦紧的金属丝弦的震动发音。但不同的是钢琴是用锤子敲击一股(一般是三跟金属丝弦)金属丝弦发音,而古钢琴却是通过羽毛管制作的拨子拨动一跟金属丝弦发音,所以有称作“羽管键琴”“拨弦古钢琴”。所以古钢琴的音色纤细而钢琴的音色混厚。由于在巴洛克时期,古钢琴是仅次于管风琴最大的键盘乐器,所以也称为“大键琴”。18世纪后期,由于音色的古板,表现力的狭窄,最重要的是很难象钢琴那样随心所欲的弹出对比强烈的强弱音,所以逐渐被钢琴取代在整个19世纪几乎被遗忘。但20世纪,在欧洲大键琴却逐渐复苏。著名的兰朵夫斯卡(20世纪早期巴赫平均律的权威演绎者)就是大键琴的极力推崇者。
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特点?
那个时候击弦古钢琴和拨弦古钢琴两种击弦的结构和现代钢琴相似,是一个锤子敲击琴弦,按下去就有声音,声音和现代钢琴有点像拨弦的是一个一个夹子夹着琴弦,发声原理有点像弹拨乐器那样,琴键按下去是没有声音,要松开时才有声音,声音和现代钢琴完全不一样,有点像电子琴或者扬琴拨弦时的声音。古钢琴的体积比较小,而且黑白键的颜色是和现代钢琴相反,全音是黑色,半音是白色古钢琴的音响比较小,没有踏板,拨弦古钢琴的音量也是不能控制,所以那时候的演奏技巧比现在的少中国国内很难找得到现成的古钢琴,听说有一台是在故宫做文物。但是很多巴洛克音乐都是用古钢琴来伴奏,尤其是拨弦古钢琴,所以国内很少巴洛克的现场音乐会,有一次见到演奏勃兰登堡协奏曲的时候是用电子琴来代替,觉得有点搞笑!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