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吹奏乐器呼吸方法

吹奏乐器呼吸方法

发表时间:2024-07-24 07:12:54 来源:网友投稿

吹奏乐器采用的是循环呼吸法,首先将气储存在口腔中,利用口腔周围的随意肌向内部挤压的力量使气息从嘴里喷出,注意不要使用到肺部的气,然后用鼻子将气吸入肺部,当口腔的气用完后,紧接着将吸入到肺部的气吹出来即可,一边吹气的同时还要一边储气,循环进行呼吸。

单簧管的呼吸方法

单簧管的呼吸方法

单簧管音色纯净,清澈优美低音区低沉,浑厚而丰满,是木管乐曲家族中应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下面是单簧管的呼吸方法,欢迎阅读:

【单簧管的呼吸法】

1、呼气的时候要把腹部撑着

2、吹气时腹部要往内缩

3、形而上的呼吸法,如说要在吹气的时候,去想象气沈丹田,或是含胸拔背。

4、尽量吸满法

首先建议把吹奏乐器的动作。想成是一种运动方式,同时尽量不去谈论感觉方面的问题。

对于吹奏乐器,把它简化成两个简单的动作:吸气与吐。吸气与吐气常犯的毛病就是吸气太过勉强,以及太在乎下腹部的动作。把气依序吸到腹部、胸部、背部、腰部等等…、所能吸的地方都尽量吸满,然后再吹气,可以顺利的把它完成,音量也大上许多。

在吹奏乐器的时候,就像我们在射箭的时候,箭射的远不远、有没有力量,决定在于你拉弓的准备,把弓箭拉的越紧,所发射的力量越强大。也就是说吹出来的音乐好不好听,决定于您吸气时的准备准备的越充分,所吹出的音质会越好。而这个方式最基本的观念就是强调身体的弹性,运用身体的弹性,来储存吹奏时的能量。所以只要你的身体弹性越好,就能吹出更长的乐句。

其次关于吐气方面,因为关于这方面,所以说我们在吹奏乐器时要去练习的,是对音质的掌握,音质的好坏代表你对乐器的控制能力的高低,而我们在吹奏乐器的`同时就是要去做出一个健康的乐器共鸣,也就是声乐常常强调的健康发声法。而音色就像是铺在音质上的一层细粉,所以好的声音一定少不了好的音质。要判断自己的吹奏是否正确,应该是听自己的声音在远处听来的感觉,而不是在小房间中所听到的美妙回音。

萨克斯吹奏时的气息技巧

萨克斯吹奏时的气息技巧

我们只听说中国的“龙”是由其他几种动物的器官“拼装”起来的假想动物,却不知萨克斯管才是真正用其他乐器部件拼搭起来的乐器。那么气息技巧是什么呢?以下仅供参考!

一、气息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呼吸,是一种下意识的生理运动,处于均匀而自然的状态,而在管乐吹奏中,呼吸则是为了达到艺术表现的特殊要求,因此吹奏时的呼吸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控制地进行和运用的。常见的呼吸方法有: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以及胸腹式呼吸法。采用胸腹式呼吸时,由于胸廓在各方面内的自由扩张,胸腔容积能达到最大的规模,而这一点归根结底促成了肺内增强的气体交换2,这种呼吸法能充分调动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吸气量大,并利于气息的调节与控制,所以在管乐吹奏中大都采用这种方法。

(一)吸气

吸气时要口鼻同时进行,以口为主,将空气自然、快速地吸入肺部,同时胸腹、两肋、腰部四周都要自然扩张。在日常生活中的打呵欠、闻花香时的深吸气就是采用这种呼吸方式。胸腹肌肉自然扩张,气吸得足且深,吸气时动作要迅速,不可使肌肉过分紧张,同时还要注意两肩放平,不可耸肩。有的初学者为了尽量多吸气,双肩耸得很高,这样不仅吸气量不多,反而使胸腹空间受挤压而变小,导致憋气。

(二)呼气

呼气时要有控制地、均匀集中地将气从口中呼出,利用胸肌、横膈膜和腹肌的联合控制使吸气时下降的横膈膜逐渐回升至原位,将气流控制成像一根平稳、通畅的“气柱”呼出。要有一种感觉,不仅要把气“吹进”萨克斯管,而且要能吹到它的底部,就是要求要将气吹的尽量“深”。这种呼气过程能保证充足且均匀的空气进入乐器,从而使吹出的声音稳定、饱满。

(三)换气

演奏过程中仅一次有控制的吸气与呼气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掌握换气的技巧。有的理论认为,换气前必须将肺内的余气全部排出,这是不科学的,如果将肺内空气全部呼出,再要达到吸足气的状态就要多花费时间,这会影响到乐曲的'时值与节奏,同时会造成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呼气时要将气使用到还可以再吹奏一至两拍时换气,吸气时,将气吸到八、九分即可,气息吸得过满便不容易控制,这对乐曲的流畅演气流通道,使气息可以达到自由、通奏是不利的。换气要快而准确,在演畅的转换。换气要快而准确,在演奏过程中,主要还是得根据乐曲的节奏节拍,音值长短,乐曲风格,感情处理等诸要素灵活控制。

换气时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时机,特别是一些技巧性较高的乐曲,换气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整首乐曲的完整性与连贯性。这有时需要依赖于乐感,乐感既表现在个体对声音及音乐作品的内在感受(听觉)、判断和理解方面,也表现在他对音乐作品出色的诠释、表达和创造方面。3可预先在乐句、乐段或音乐的自然停顿处设计好换气位置, 如果遇到乐句很长或上下乐句间没有空隙,可在不影响乐曲连贯性的前提下,选择符合音乐规律的适当音符后面采用急吸气的方进行换气。

(四)练习方法

为了掌握胸腹式呼吸法,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练习: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放在腰部,嘴张开吸气,喉头不要紧张,使喉咙能放松地打开,保证气流迅速流畅地吸入肺部。双手要感觉到腰部的自然扩张,气吸足后,做好吹奏时的口形,腹肌有控制的慢慢回缩,使气流集中、平稳的呼出体外。另外还可点一支蜡烛,在约一公尺处将烛火慢慢吹灭,尽量持续一定时间,不要将气一下全部呼出。还有仰卧在床上进行呼吸、闻花香、深呼吸、剧烈运动后的急促呼吸等都是体会胸腹式呼吸的好方法。

(五)舌头的位置

当空气自肺部呼出,先是经过口部即喉咙与口腔,然后才达到萨克斯管内,这就像一条交通要道,如果出现阻塞,必然会导致气息流通不畅,影响乐器的音色以及乐曲表现。在这个“要道”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舌头了。在吹奏时口腔是有一定压力的,如果处理不当,舌头就很容易向后收缩呈弓形,类似于在念 “ i ( 依) ”或“ye(耶)”时的状态,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体会在念“a(啊)”或“o(喔)”时的舌 位,舌头在口中总是处于低位的状态,这样就避开了气 流 通 道 , 使 气 息 可 以 达 到 自 由 、 通畅 的 转 换 。

二、演奏技巧

萨克斯管的演奏技巧有很多种,为了适应不同的演奏风格需要不同的技巧展示,在这里仅讨论吐音、连音、自然颤音以及滑音几种基本技巧。

(一)吐音

这是在萨克斯管演奏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是将舌根靠后、舌面放松微卷,舌尖微翘轻抵哨片,气流聚于口中形成一定的压力,随着舌尖的收回,气息冲击哨片,引起哨片振动发声。

1 、单吐法

常采用三个音节吐音:“突”( t u ) 、 “嘟”( d u ) 、“啦”( 1 a ) 。“突”式吐音动作很简捷,被称为“基本吐音”,经常用于演奏干脆的断音以及快速的乐段。这个音节在吐音时可以增进动作的稳定性且动作简捷,易于掌握,舌尖要轻巧的触碰哨片,要注意气不可以断可由慢练起,逐步加快速度。“嘟”式吐音,舌位动作大致同“突”式吐音,音头可稍放平一点,舌尖略微呈圆形,起音要轻柔,防止碰击到哨片平整的底部,声音柔和且更加连贯,这种吐音经常用于表现抒情旋律的演奏。“啦”式吐音,使用较少,用于演奏某些特殊乐段,舌尖在哨片顶端轻微一扫,似触非触,断音极轻弱,使你能感觉到,但实际不一定能听到,这种吐音方法具有很高的技巧性,需要很多的练习才能够掌握控制。

2 、双吐法

双吐法用“突—库”(tu—ku)或“塔—卡”(ta—ka) 两个音节。为了提高吐音的速度,在发完“tu”或“ta”音节以后,用舌头阻断气流进入笛头,这时哨片停止振动,然后腹部把气流迅速送到咽喉处,冲开咽部,发出类似“ku”或“ka”的音节,气流快速冲击哨片,然后哨片振动就可以发出第二次的声音。好的双吐可以大大提高吐音的速度,不过双吐也存有缺陷,即舌头控制哨片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和气流冲击哨片发出的音色有差异,且很难达到一致。双吐法适于奏快速的乐句,需要在具有良好单吐技巧基础上,做到奏出的声音节奏平稳、音量均衡。另外吐音还包括三吐、气吐、弹吐等几种形式,但技巧性很高,需要有很深的造诣才能完美演绎。

(二)连音

是指用一次呼气配合上指法的转换将一组音符连贯的演奏出来,常用于带有连音线的乐句。在演奏时第一个音符一般要按音乐风格进行吐音,连线内的其它音符,要通过双手正确的按键配合上持久且稳定的气息支持流畅地演奏出来。在演奏连音时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第一,气息支持不够,将气过分的使用在前几个音的演奏上导致后面的音符缺乏气息支撑;第二,手指配合不够,由于视奏能力欠缺、指法选择不当等原因导致口部的气息控制与手部的手指按键无法均衡协调。第三口形保持不够,由于气息的分配不匀或演奏高低音时口腔内压力的调整不到位导致口形发生变化。可先用较慢的速度进行练习,在掌握了基本方法之后再逐步加快速度。

(三)自然颤音

在演奏抒情的乐曲时,为了使音乐听起来圆润流畅,常使用颤音来进音乐表现。颤音是一种音高的波动,一般伴有音量和音色的同步变动。4从记谱的本音到上方音再到本音,根据音乐的需要进行反复。颤音演奏的幅度、速率以及力度等方面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乐曲的感情表现。颤音可分为自然颤音与装颤音两种,我们这里只研究由口产生的颤音——自然颤音。

自然颤音的类型一般有四种:

1、颌式自然颤音:是指通过下颌有规律的起伏运动,给予双唇承受范围内的一定压力,然后双唇将压力导向哨片而产生的音响效果。这是公认的最适合萨克斯管使用的颤音方式,并被许多成功的演奏家所采用。

2、唇式自然颤音:是指通过嘴唇肌肉紧张与松弛的交替变化引起哨片的起伏从而产生音高的变化,这种方法适用于演奏幅度较大的颤音,易于掌握,但缺点是音响效果较死板,不够流畅自然。

3 、喉式自然颤音:是指通过喉部肌肉有控制的收缩使抵达哨片的气流压力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引起声音的“颤抖”,也有人称之为“沙音”或“马嘶”,在早期的爵士乐中经常使用这种颤音方式,适当的使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音响效果。

4、横膈膜式自然颤音:是指依靠腹部肌肉有意识的控制运动,向横膈膜施加一定的压力,进而改变到达哨片的气流压力而产生的音响状态,实际效果类似于发“呼(hu)”音时的状态,这种颤音方式较难掌握且使用范围有限。

颤音的运用要依据乐曲的风格需要来定,作品表现的情绪不同,颤音的使用要求也不一样,颤音的作用有时类似于声乐中的“泛音”,是一种表现作品情感的特殊方式,通过颤音幅度、速率以及力度等的协调配合,来更好的表现音乐的情感内涵。

(四)滑音

萨克管可以用唇部将后一音向下收着吹出一种独特的效果(级进滑音),即所谓“萨克管笑了”5滑音是通过下齿带动下唇改变哨片的振动面积再配合上嘴唇的松紧变化和气息的强弱变化来改变音高的一种技巧方法。滑音效果类似于汉语拼音声调中的二声(/)和四声(),常用的滑音为下滑音、上滑音、复滑音与装饰滑音。

1、下滑音:是指放松嘴唇的“咬劲”,用下齿带动下嘴唇向外伸展,增大哨片的振动面积从而使音高平缓下滑。一般的滑音变化度都是在半音和全音之间。下滑音的记谱方法就是在两个音符之间、音符的前面或后面标记()。

2、上滑音:练习方法与下滑音正好相反,由下齿带动下嘴唇向内收缩,使哨片的振动面积减少,生成上扬的音响,常标记为(/)。

3 、复滑音:是指将上述两种滑音混合运用,可以从上滑音到下滑音,也可以从下滑音到上滑音。这种滑音技巧常用于豪放的爵士乐及摇滚乐中,我国西北地区的音乐中有时也使用这种演奏风格。

4、装饰滑音:也称指滑音,是指运用全音或半音音阶快速流畅地向上或向下滑行。一般用于跨度较大的两个音之间,来增加音乐的圆润性和流畅性。

除了以上基本技巧外还有虚音、超高音、循环呼吸、交替指法等多种技巧,这就有待于萨克斯管演奏者的针对学习与训练。

结语

柏辽兹称赞萨克斯管道“萨克斯的主要特点是音色美妙而变化非凡;深沉平静而富有感情;轻柔忧伤而似回声中之回声。在寂静无声的时刻,没有任何别的乐器能发出这样奇妙的声响。”可见,对萨克斯管音色的把握与演绎不仅可以让演奏者自己心情愉悦,同时能让欣赏者体验到丰富的情感。要将萨克斯管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必须要认识与解决对其有影响的气息、技巧等诸多因素。

竖笛演奏的呼吸方法

呼吸对我们的发音、音准、音色优劣及力度变化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它是竖笛产生声音的唯一动力,没有高超的呼吸技巧,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吹奏效果。所以我们必须研究掌握良好的呼吸方法。

呼吸的方式通常分为胸式、腹式及胸腹式。胸式呼吸是人们平常的呼吸方法,它的特点是依靠胸部肌肉来进行呼吸。它以肋间肌的交替收缩为主,吸气时提肋肌收 缩、肺、肋骨向外扩张,呼气时降肋肌收缩、肋骨下降内陷。它有着自然、放松,吸气速度较快的优点,但吸气量小,缺少力的支撑点,气息不宜控制,易产生憋气 现象。腹式呼吸主要依靠腹部肌肉、腰部肌肉和横膈膜的运动进行的。吸气时放射状肌肉纤维收缩,拉紧中心腱膜,使本来为圆顶状构造的横膈膜向下收缩展平,使 肺下部迅速充气,肺是纵向扩大,从而增加了胸廓上下的长度,加大了吸气量。呼气时由于腹肌收缩绷紧和横膈膜的积极参与。它具有较为扎实的支撑点和一定的呼 气强度。它的优点是吸气迅速、自由,反应灵活,由于横膈膜及腹壁肌肉积极参加,对呼气的控制较好,呼气具备一定的强度。在竖笛演奏中,这种呼吸方法使用最 多,是我们需要重点学习的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是由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方法结合起来的,由于所有呼吸肌肉全部都参与了呼吸运动,能够在胸、腹部都存住气, 吹气量远远大于单独的胸式或腹式呼吸。一般在演奏乐旬较长、音量较大的段落时,可采用胸腹式呼吸。

在实际运用中,这几种呼吸方法是互相补充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要求,而采用不同的呼吸方式。

气流是我们吹奏竖笛的动力。对于气流的控制和运用是我们研究呼吸方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所讲的气流主要是指吸气与呼气两个方面。

吸气时全身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嘴张开口吸气,胸腹同时扩张。特别是胸腔下部两肋要主动扩张,整个腰部向四周扩展。吸气时喉咙不能紧张,使声门能放松地打开,保证气流迅速通畅地吸入肺部。与此同时胸腹肌肉也必须放松,让空气自如地吸进,吸得充足饱满。

吸气分为慢吸气与快吸气两种。慢吸气往往是在乐曲开始或乐段中有较长休止时,有充足的吸气时间。这种吸气比较从容,口、鼻同时深吸气,全身放松。快吸气多 在乐曲进行中,没有足够的吸气间隙,或虽有换气的记号但时间很短。这种吸气要求快速深度吸气,口鼻并用,以口为主,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入较多的空气。吸气时 应当先张口,再吸气。

在管乐器的呼吸中,“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重中之重。吹奏竖笛时主要利用腹肌、横膈膜和胸肌的有效控制。腹壁肌肉在呼气时逐渐收缩,有控制地回 复原状,横膈膜也与之相应而被动地逐渐抬起回复原位。实际上是横膈膜逐渐上抬,肋间内肌慢慢收缩,使胸廓变小,肺内空气向外压出。腹壁内缩的感觉很重要, 既要内缩,又要缓慢。

实际演奏中不管是慢吸缓呼法、慢吸急呼法还是急吸缓呼法,吸与呼从时间上看,其长短是不一样的。吸气与呼气比较,一般总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吸入大量的空 气,而呼气的时间一般会根据乐旬长短的要求有控制地、均匀、稳定地缓缓地呼出。这其中“急吸缓呼法”是演奏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呼吸方法。

学习吹奏前可以先做一做以下的练习,来训练、体会对气息的要求:

1、分别采用“慢吸缓呼法”、“急吸缓呼法”。吸气后对着自己的手心进行呼气练习。要求手在前下方约20CM,呼出的气流流量、流速适中,气流有控制而均 匀地呼出,气息要稳,不能忽强忽弱。腹部处于放松状态并逐渐收缩,横膈膜回复原位。这样反复练习,我们就能感觉到气流速度、流量大小、声音稳定程度的变 化,从而有效地控制气息的运用。

2、可在正前方挂上一张薄薄的纸条,对着纸条进行呼气的训练。呼气时把气吹到纸条的下角,纸条会因气有吹动而飘起。

呼气时似发长音“嘘——”,力求细长、均匀。吹出的气流粗细、强弱要一致。避免忽强忽弱、断断续续的现象发生。腰部肌肉要控制好,使它慢慢内缩,呼出均 匀的气流。如果纸条飘动忽前忽后作不规则的颤动,那就说明气流不均匀、不稳定。如果纸条向前飘动稳定在一个位置上有规律地颤动,说明气息运用较好。经过这 种练习后,再到竖笛上练,用笛声的`稳定、圆润作为标准来调整、修正气息的变化,找到最佳的发音点。

在竖笛的吹奏过程中,一般需要根据乐曲的具体内容和乐句的某些特点来具体安排吸气和呼气,做到有计划有控制地吸气和呼气。吸气和呼气都必须留有余地。如气 吸得过于饱满,气则不易控制。在演奏中如遇到乐句较短所需气流不多时容易产生憋气现象。同时也要避免出现呼气过尽,出现“上气不接下气”,那样呼吸肌肉容 易紧张,会影响正常的演奏。

在竖笛的吹奏过程中,呼气的力量也是要随着音乐的进行不断调整变化的。不同的音区不同的音色和音量控制,都是得通过调整呼气的力量来表现的。比如竖笛的 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对呼气流速、流量的要求都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演奏低音区的音时(右手的四个音),呼出的气流较中、高音区的发音所需的气流更松、更 缓而在演奏中音区的音时,则较低音部分所需的气流流速更快一些,流量也有所增大演奏高音时,气息的变化则更加明显。一般说来音越高,则气速越急音 越低,则气速越缓音越强,则气流越大音越弱,则气流越小。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气速的快慢和气流的大小变化是相对而言的。

乐谱中有换气记号“v”或“,”时,一定要换气。一般情况下演奏前要先读谱,预先在乐句、乐段或音乐结构的自然停顿处,设计好换气的位置。有的乐句较 长,中间没有明显的停顿、空隙,而不换气又无法连续演奏。这时一定要选择符合音乐规律的适当的音(句逗或相对时值较长处)缩短该音的时值进行急吸,完成换 气。换气时要快而准确,不能占用后一乐句第一个音符的时值来进行换气。注意导音后和结束音前一般不宜换气。迅速、饱满、自如的吸气与均匀、稳定、有力、持 续的呼气既要符合实际演奏过程中的换气规律,又要兼顾到音乐作品中的分句。

在对气的控制方面,竖笛也和其他管乐器一样,是由舌头与喉头来完成的。舌头对气流起着开关的作用。吐音前舌头向前堵住“风口”,气流被截断,舌头向后收缩 离开“风口”,气流则向前冲出。喉头也和舌头一样,起着相同的作用。在吐音(读作Tu)的情况下,一般都是由舌头来控制气流的,而在发气声时(读作Ku) 则是由喉头来控制气流的。舌头控制气流要比喉头控制气流容易,舌头能较快地或突然地切断气流,而喉头关闭气流的速度则慢得多,声音也柔和得多。喉头在演奏 中能起很大作用,它的放松、紧张与否同声音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喉头紧张,声音就会紧而僵直,得不到柔和、圆润的音色。如果喉头比较放松,口腔“打 开”做得好(所谓“打开”即口腔呈“o”型),则对不同声区声音的统一、音色的控制均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