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有什么误区?
1、若高校专项计划被录取,普通批志愿还可以被录取吗?
各省专项计划的填报形式和填报批次不同,在一定的批次录取。如果考生已被前一批次中的志愿录取,则不参加后续批次的录取。
2、平行志愿105%投档,那剩余的5%就被退档了吗?
高校录取是进行人才的选拔。平行志愿105%投档,是全部录取还是将多余部分退掉,这要看高校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
如果院校在招生章程中承诺:“当考生所填报的专业都不能满足时,服从专业调剂,进档不退档”。考生若符合院校的此规定,则不会被退档。
如果院校没有这种承诺,即使填报了服从专业调剂,因无计划无法调剂时,多余的比例会被退档。高校遵循的是择优录取的原则,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认真研读高校招生章程。
如果被退档则参加本批次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
3、专业级差是每个学校都有吗?在哪里看?
部分高校在分配专业时规定了专业级差,视院校而定。具体高校有无专业级差和专业级差设置请查看高校招生章程,或直接联系高校招办。
4、若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第二志愿会被降分处理吗?能降多少分?
平行志愿模式下不存在志愿级差。
所谓平行志愿,即一个志愿中包含若干所平行的院校,是指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可在指定的批次同时填报若干个平行院校志愿。录取时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对同一科类分数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进行一次性投档,即所有考生排一个队列,高分者优先投档。每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的院校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院校。
5、一批本科不服从调剂被退档,会影响二批本科录取吗?
不会。批与批之间没有联系,前一批次录取不结束,后一批次录取不开始。
6、被某学校退档,还能进入本批次下一个志愿学校录取吗?
目前大多省实行的是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有三个特点:
1。分数优先。在检索考生志愿前,首先将所有考生分科类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投档检索时先检索排在第一位考生所填报若干个院校志愿,依志愿顺序确定投档。再检索排在第二位考生所填报的若干个院校志愿,以此类推。
2。遵循志愿。考生所填报的若干个院校志愿有逻辑顺序。检索考生所填报的院校志愿时,是按逻辑顺序即A、B、C、D……院校依次进行的。当考生总分符合首先被检索到的A院校投档条件时,且A校有计划余额,该生即被投到A院校。
3。一次性投档。即按各招生院校确定的投档比例,将符合条件的考生电子档案投档给各招生院校。考生档案一旦投出,即不再检索该考生的后续志愿,因此对于考生来说只有一次投档机会。也就是说考生一旦因各种原因被高校退档,即使他的投档分超出后续高校的调档线,也不能被投档,只能参加下一轮投档录取(下一志愿组、本批次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换句话说同一批次平行志愿里虽然可填报多所高校志愿,但考生档案只投一次,实际只是一个志愿起作用。
7、所谓冲一冲,怎样把握度的问题?
在平行志愿填报时,不妨将自己有希望“跳一跳”够得着的理想院校作为志愿A,将符合自己成绩水平的“对口”院校作为志愿B和C,志愿D填一所“保守”院校,志愿E则填“垫底”院校。其中的“跳一跳”“对口”“保守”“垫底”的几所院校就自然形成了平行志愿中的梯度顺序。这样既可避免“高分低就”所带来的后悔莫及,又可避免万一没达到“好院校”投档分数,也有相应院校可读,而不至于落到较低批次院校甚至落榜。当然“冲一冲”也应当十分慎重,也要有一定的把握。
8、考了x分……怎么查高校录取分数线?
考生或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获得各高校或具体专业在各省近几年的录取分数情况:
1。通过省招办当年下发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资料》来查询。
2。通过高校的网站查询,或直接向高校招生部门咨询。
填报志愿小心这些误区
导语:距离2017年高考只剩下不到两个礼拜的时间了,在此我先预祝各位高考学子稳定发挥,乃至超长发挥,考出自己满意的分数,除此之外,分数出来之后我们都面临选专业选学校的问题,而选学校和专业几乎是关乎我们一生的重要问题。
填报志愿小心这些误区
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
正解:“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
有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只报考一所心仪“名校”,其他志愿放弃。笔者认为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如果考生分数不够,本科一批只报考了一所名校,如果没被所报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的机会。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填报志愿时,父母不要只考虑“名校”,要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误区二: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正解:高考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内容必须合法、真实、准确、表述规范。高校的招生章程经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不得擅自更改。学校法定代表人应对学校招生章程及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高校依据招生章程开展招生工作。” 因此招生章程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既是对高校的一种约束,也为考生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同时它也是考生了解招生政策的主要途径,是填报志愿不可或缺参考资料。
误区三:志愿之间不用拉开梯度
正解:不同志愿填报方式要区别对待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就全国来讲基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实行平行志愿,在拉开梯度这个问题上,风险有所减小,但也不是不考虑。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更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在考虑梯度问题时,可以使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原则。第二种志愿模式是顺序志愿,院校梯度就非常重要了。个人认为要把握两个方面。首先第一志愿最关键。其次第二志愿应该重点考虑往年报考人数不足,曾经招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或对二志愿有预留计划的高校。
误区四: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正解:“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门专业,笔者在咨询时经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五: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内涵
正解: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则更强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强在纺织材料上,因其前身是天津纺织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还有的某某理工大学的该专业,则是研究水泥等硅酸盐材料。
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误区六:不服从专业调剂(认为服从专业调剂会吃亏)
正解: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可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
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不填写“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误区七: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正解:“投档后又被退档”是最大的风险
平行志愿虽然减小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仍然存在一定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投档后又被退档的风险。
平行志愿的投档比例在105%以内,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将直接进入征集志愿。这是平行志愿最大的风险。
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到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当然如果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么只要分数达到投档线,服从专业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风险将大大减少。
误区八:选择专业时,不考虑考生的兴趣和特长
正解: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父母固然要考虑孩子将来的职业规划,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他的自身特性。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佳选择。
考生自身特性包括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如果父母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就是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又如何要求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再比如一个考生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如果父母选择让孩子学医,将来当医生势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医患接触是必不可少的诊疗环节,而孩子的性格特征不适合当医生,父母没有考虑到这点。
误区九: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孩子只负责学习就行
正解:把志愿决定权还给孩子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有些父母还固执得有些过分,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高考决定着近千万考生的命运和前途。考入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给报的专业他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将来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父母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并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毕竟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也完全应该,但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争取达成共识。
误区十: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正解:高校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
“老师,今年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啊?”“我这个分数,能上你们学校吗”……在咨询会上,分数是家长们咨询得最多的问题。类似的问题把招生老师也给难住了,他们只能告诉家长“录取分数不是学校决定的,要看考生报考的情况”。
“你们学校往年不是570分录取吗?”一名家长的小孩今年考了570多分,对招生老师的答复“这个分数有些风险”,她表示质疑。在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和以前的录取分数线“对号进座”。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填报志愿时要避免的哪些误区,家长和考生都要注意?
填报志愿时要避免的哪些误区,家长和考生都要注意?
1.误区觉得招生简章不重要。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招生简章是一张“广告纸”,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校而做的。所以我们对招生的一般规则漠不关心,不会当真。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根据教育部规定,招生简章必须包含以下内容,学校全称;学校地址;学校层次;学校类型,不同地区,不同专业招生人数和招生简章;外语招生要求;男女入学比例的标准;对体育和身体健康的要求;学校名称和授予的证书类型;学校联系电话;学校网站;其他重要信息等。
2.误区高考志愿填报完全是根据高考分数来决定的。高考分数线只是一个参考标准,是根据历年录取情况统计出来的。因为每年的高考试卷难度和报考人数都不一样,所以当年部分高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会和往年有所不同,或高或低,这取决于报考人数和专业热门程度。尤其是那些“骑”在分数线上的同学,如果只靠分数线志愿,可能会让你失去一个很好的大学机会。
3.误区学校越大越好。志愿填报很多考生和家长经常关注的是学校的规模,老师,学校的学生人数。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自己或者孩子未来几年学习的地方。规模大有利于壮大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平台。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你为什么上大学?总体而言认为上大学是一份工作,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规模不是成正比的,有时候是成反比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大学一年毕业一两万,学校有没有精力去妥善安排一两万的学生。另一方面有时候小而精致的学校就业质量很高,尤其是专业院校在特殊领域的认可度很高,所以不要认为学校越大越好。
每年都有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会遇到哪些误区呢?该如何避免?
将志愿填的太高,将志愿填的太低,只写第一志愿,只选择一个专业,根据别人的意愿填报自己的志愿;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对自己分数的预估来填写,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随便更改。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