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有什么误区?
重点院校排位或上升
参考往年要更慎重
控制线就是我们常说的切线,以往文史类和理工类各切本一、本二两条线,今年批次合并之后,仅有一条本科控制线,对应的其实就是之前的本二控制线。控制线并不是人为划定的,而是根据一定的比例自动生成的。比如假设福建省招收10000名学生,按照1:
1.1的比例切线,那么排名11000名的学生的分数就是控制线的分数了。除了切线比例,试卷难度、招生计划数也会影响控制线。从控制线的形成机制可以看出,每年一定会有线上落榜的情况出现。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落榜的人是控制线左右的学生。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控制线上十几分,甚至几十分的学生,也会由于填报志愿失误而落榜。
家长和考生应当关注的另一条线叫投档线,是指高校的投档分。高校的投档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取决于高校的招生计划数和往年的招生位次。今年由于本科一二批次合并,考生有了更多的填报机会。与此同时自主招生取消,不参与强基计划的高校释放更多的招生计划,料定重点院校的投档分和招生位次都会上升,需要更加慎重对待往年的参考分。
参考一分一段表
中部考生更要关注单科成绩
一分一段表即体现出同分数有多少考生,该分数对应全省的排名是多少。一般分数越高,集中的人越少,填志愿越容易精准;分数越低,集中的人越多,越不好填报志愿。当某一个分数段的考生较多、较集中时,考生应当结合自己的排名了解自己在所在分数段的位次,才能更准确锁定大学。
同分数考生的排位是由单科成绩来决定的,文科最先看语文成绩,理科最先看数学分数。越是中部的考生,同一分数的人数越多,他们越要关注自己单科成绩,以更好地判断自己在同一分数考生当中的位次。
“三分”与线差级差
不能仅看一年数据
“三分”指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以华侨大学为例,2019年面向福建文科类录取的最低分是563分,最高分是587分,平均分是571分。在本一线上最低分等于录取线,这是报考的重要参考。平均分的意义在于,第一择校参考,越好的学校平均分越高;第二择专业参考,如果在平均分以下最低分以上,就可能被调剂。每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也有“三分”,因此不能仅看一年数据,至少三年,进行对比,才能尽可能避免特殊年份造成的分数误差。
线差则是考生成绩、高校录取成绩与批次控制线的差额,可分为批次线差、院校录取线差、专业录取线差。正常情况下若某一个考生的分数与批次的线差越大,与院校录取的线差越大,与专业录取的线差越大,录取的概率就越大。
填报志愿时要避免的哪些误区,家长和考生都要注意?
填报志愿时要避免的哪些误区,家长和考生都要注意?
1.误区觉得招生简章不重要。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招生简章是一张“广告纸”,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校而做的。所以我们对招生的一般规则漠不关心,不会当真。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根据教育部规定,招生简章必须包含以下内容,学校全称;学校地址;学校层次;学校类型,不同地区,不同专业招生人数和招生简章;外语招生要求;男女入学比例的标准;对体育和身体健康的要求;学校名称和授予的证书类型;学校联系电话;学校网站;其他重要信息等。
2.误区高考志愿填报完全是根据高考分数来决定的。高考分数线只是一个参考标准,是根据历年录取情况统计出来的。因为每年的高考试卷难度和报考人数都不一样,所以当年部分高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会和往年有所不同,或高或低,这取决于报考人数和专业热门程度。尤其是那些“骑”在分数线上的同学,如果只靠分数线志愿,可能会让你失去一个很好的大学机会。
3.误区学校越大越好。志愿填报很多考生和家长经常关注的是学校的规模,老师,学校的学生人数。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自己或者孩子未来几年学习的地方。规模大有利于壮大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平台。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你为什么上大学?总体而言认为上大学是一份工作,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规模不是成正比的,有时候是成反比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大学一年毕业一两万,学校有没有精力去妥善安排一两万的学生。另一方面有时候小而精致的学校就业质量很高,尤其是专业院校在特殊领域的认可度很高,所以不要认为学校越大越好。
高考完,报志愿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名校情结,一门心思报名校。许多考生与家长总是寄托于“985、211”这样的重点名牌大学,在报考学校时不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报考。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名牌大学才是王道,只有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才能证明你的成功!不可否认,名牌大学确实有它的硬道理,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名牌大学。
误区二:过于关注学校,忽略了招生简章。这其中有一大部分人群,在高考填报志的时候,过于重视学校。总是单凭自己对学校的一点认知,或者是道听途说,并没有真正去了解学校的一个总体概况。尤其是忽略了该校的招生简章,根本就不明确该校的一些报考条件,就一味地去报考。根本就没有考虑该校的一个层次、办学类型、校址、公办或民办、招生人数、招生性别比例、录取规则、学费标准等等。
误区三:先挑学校,后选专业。忽视报考原则,搞得自己一团糟。一直延续之前的报考原则,还是停留在先报考学校才能选专业的想法。大部分考生对于2020年报考条件的转变根本不了解,自2020年起高考志愿填报由之前的“学校+专业”转变成“专业+学校”。尤其是2021年考生对于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规则根本不清晰,对于填报志愿处于蒙蒙的状态,甚至怀疑自己能不能上大学!
误区四:报考专业方向不明确,只挑选热门专业,忽视了部分冷门专业。许多高考生对于高考志愿填报,在专业选择上,总是考虑着选择热门专业,而往往忽略了热门专业的报考人数,特别容易落榜。另外考生在报考的时候,特别容易忽视好学校的冷门专业;当然并不是说选择冷门专业就一定会被录取,而是选择冷门专业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录取概率。毕竟有一部分群体选择冷门专业,可以捡个“漏”。
误区五:过于执着选择,不服从调剂。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有这么一群人“自恃清高”,不愿意放低自己的姿态。在是否服从调剂那一栏,全部选择“否”;这种做法虽然可以理解,但是极大增加了滑档、落榜的概率。对于这一部分人,泡泡表示理解与尊重,但是如果你的分数并不理想、或者对于自己不自信,不妨选择服从调剂。因为2021年高考志愿填报大学的分配,首先将由计算机智能筛选,如果没有选择服从调剂,分数不理想将直接滑档!
误区六:平行志愿乱填,一味觉得没有风险。许多考生、家长对于平行志愿的概念根本就不清晰,只是片面的理解为表面的意思。自平行志愿施行后,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减少了风险,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危险。平行志愿一般是遵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
每年都有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会遇到哪些误区呢?该如何避免?
将志愿填的太高,将志愿填的太低,只写第一志愿,只选择一个专业,根据别人的意愿填报自己的志愿;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对自己分数的预估来填写,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随便更改。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