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考志愿填报有讲究,带你了解怎么更好利用分数
河北省高考志愿填报有讲究,网站带你了解怎么更好利用分数!三大原则如下:
准确定位原则
因为平行志愿是按照考生的分数依次投档,因此考生预测自己在所有考生中的名次(位置),对准确填报志愿十分重要。
具体定位的方法包括:
名次定位法。根据自己在区县模拟考试中的成绩,类推自己在整个考生中的位置。首先确定自己重点考虑填报的批次,其次考虑在这一批次中,自己能被哪些学校录取。
比例定位法。根据自己在所在中学的排名(平时成绩+多次模拟考试成绩),对照往年该校相同情况考生报考学校情况,决定自己所填报的志愿。虽然2009年与去年相比,考生数减少,但是,总体录取比例并没有多大变化,因此各校被各批次录取的学生比例与往年大致相当,学校往年的各批次录取比例,对于确定今年的报考重点,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另外往年与自己相同情况考生被录取的学校,也可以作为自己填报学校的参照。
比例定位过程如下:
根据自己在所在中学的位置,确定大致选择学校
你所在中学
你所在中学往年的升学情况:一本比例本科比例
你的大致位置:列学校前%
你重点考虑的批次
你所在中学往年同情况学生的走向
你可选择的学校志愿
在进行比例定位法时,要考虑有关*加分因素。如果获得*加分,也就意味着自己的高考原始分增加相应的加分值,在所有考生中的排名将大大提高。
另外要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分析,是处于上升,是保持稳定,还是逐渐下降,由此预估自己高考中可能取得的成绩。分析成绩趋势,可把高考前多次综合测试、模拟考试,在全年级中的名次(不能用绝对的分数,分数无法反映在考生中的名次情况)列出来,以每次考试为横坐标,名次为纵坐标,把各名次连线,即可得到成绩趋势。
考生在定位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客观分析自己潜力空间。分析自己的成绩是逐渐上扬还是逐步下滑,有否保证持续上扬势头的能力,以及止住下滑势头的可能。实力定位偏差,往往是对自己分析不够所致。有不少考生——包括市重点中学考生、较好区重点中学考生、偶尔考试出现极好情况考生、听多了赞扬声和“好话”的考生——在分析自己时,具有“优势意识倾向”;而另一部分考生——包括普通中学考生、较一般区重点中学考生、偶尔一次考试极差考生、经常听到不利评价的考生,在分析自己时,则可能具有“劣势意识倾向”。考生应客观分析自己的实力,不要受外在环境过多的影响。
其次准确分析加分对自身实力的影响,了解自己获得的加分,是“*分”,还是“学校分”,是加在原始分数上,还是加上投档。有的同学由于不仔细分析政策,把学校加分理解为原始分加分,结果导致报考学校定位太高。甚至有一些家长,在录取开始时,才对加分政策的执行细节“恍然大悟”,这时要求更改志愿,或者申诉说自己没搞清,都是无济于事的。值得引起考生注意的是,有一些考生获得加分之后,认为自己对于某所学校是十拿九稳,于是放弃了对自己严格的要求,结果导致考试失利。加分更应该成为心理“*器”,降低考生的心理紧张情绪,使自己保持平和的心理——有一名考生,高考第一门语文,就出现不该的失误,考完结束,他想:“我有10分的*加分,这失误,就用那10分来填上吧”,由此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又信心百倍地投入下一门考试——而不能由此让自己误以为进了保险箱,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
再次投档加分不影响实力定位但减少报考风险。学校加分一般加上投档线上,由于今年实行105%投档,因此学校的投档线与实际录取线相差不会太大,因此学校加分不应成为考生考虑自身实力达到某校录取要求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有投档加分,基本确保了考生投档到该校之后不会被退档,因此减少了报考该校的风险,即要么不被投档,要么投档即被录取(除非投档考生获得该校加分者甚多以及本人的考分与加分在投档考生中最低并不服从专业志愿调剂)。
最后辩证看待“超常”“失常”可能性。多年的高考实践表明,在高考中出现“超常”和“失常”均是极低概率事件,否则这一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就失去了合理存在的基础了。所以考生不要过分担心考场会出现失常,也不要过多寄希望于出现奇迹。
发展兴趣原则
平行志愿填报给了考生选择同一层次院校的更多机会。在以前的志愿填报中,考生只能在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中选择一所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在第一批志愿中,这些学校如果同时出现在志愿表上,将被认为是志愿填报失误。而如今的平行志愿填报,可以从这些学校中选择4所作为平行志愿,因此增加了学生的选择空间。
在过去的志愿填报中,考生经常出现的焦虑是选好学校还是好专业的问题,即在一所好学校的冷门专业和一所差一些学校的热门专业中作选择,在新的志愿填报中,这个问题可能成为,多数学生将进一所好学校的冷门专业作为A选择,把进差一些的学校的热门专业作为B选择,这样导致的问题是,考生完全不顾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按分数高低选择学校。
为此有必要提醒考生,要在志愿填报中,应该在自己的实力范围内,注意自己的学校兴趣和专业兴趣,并按学校兴趣和专业兴趣配置志愿。
拿学校兴趣来说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列出自己最想进的学校、比较想进的学校、一般想进的学校、可以进的学校等,来考虑自己的平行志愿组合,可以把最想进的学校作为A志愿,把比较想进的学校作为B志愿,把一般想进的学校作为C志愿,把可以进的学校作为D志愿,由此把志愿选择真正作为兴趣选择。
拿专业兴趣来说考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列出自己喜欢专业在相关高校开设情况,并结合该校的办学地点、办学条件、办学实力,列出自己的志愿选择。事实上平行志愿填报可以较好地发展考生的专业兴趣。比如某考生喜欢英语专业,他完全可以以这一专业兴趣为线索,列出开设这一专业的上海高校,分析自己的实力与高校的对应的情况,由此把这些学校作为自己的平行志愿。
统筹搭配原则
填好平行志愿,必须做好各志愿间的搭配。第一批、第二批平行志愿4个学校志愿间大致可以有以下搭配方式:
A志愿——“冲”
B志愿——“稳”
C志愿——“守”
D志愿——“保”
A志愿“冲”,指如果考试发挥得好,有一定希望被录取的学校。是否选择“冲”,取决于两方面因素:
一是“冲”的风险,主要为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如果求稳,应该放弃“冲”的打算;二是自己学习发展趋势,是逐步提高,还是保持平稳,或者下降,如果下降,应该放弃“冲”的打算。
B志愿“稳”,指如果正常发挥,有很大希望被录取的学校。当A志愿投档未进时,表明自己的考分离开自己的预期理想有一定差距,这时,B志愿应该追求稳,而不应该再选择“冲”。
C志愿“守”,指高考发挥不太理想,未能投档到A志愿、B志愿,希望能被下一平行志愿录取,守住自己高考的最低梦想。
D志愿“保”,指在综合考虑高考发挥、其他考生走向因素情况下,选择一所自己在发挥最不理想,全面考虑其他考生走向之后,可以保底的学校,可保住自己被录取的机会。对于不同考生来说保底的院校各有不同,有的考生则可能选择录取分数处于中下层次的高校作为自己的保底志愿;有的考生可能选择往年录取分数一直为一本线、二本线的学校作为第一批志愿和第二批志愿的保底志愿;还有的考生可以选择往年接受加分投档和降分录取的学校作为保底志愿。这也就是说平行志愿填报一定要注意“冷热”搭配,志愿中允许出现十分热门(考生报考走向集中)的学校,但同时必须考虑一些冷门的学校,不要一味追逐热门,导致投档失败。
以上搭配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发挥很好被A学校录取,发挥正常被B学校录取,发挥再差应该被C学校录取,实在不行,应该有大学可上。对应于这样的搭配方式,我们会发现,如果某位考生把自己“最稳”能上的学校放在第D志愿,其实是不可取的,存在自己高考发挥不理想、其他考生走向过于集中所导致的报考失败隐患。
高考志愿填报应该注意哪些?怎样才能发挥分数的最大效用?
高考志愿填报应该注意目标院校的专业,目标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社会未来的就业趋向。了解自己了解学校,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向,才能发挥分数的最大效用用。
高考志愿填报的注意事项第1点,在了解院校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目标院校的专业,看看这个学校的专业实力如何,在国内同类院校当中的排名如何。这一点可以通过百度百科搜索该院校,可以通过院士,博士点和硕士点等来看学校的专业。
如果该需要的该专业当中有院士或者有硕士点和博士点,那么这个专业在该学校大概率是受重视的,是值得报考的。
第2点,要看目标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当然还要具体的目标院校该专业的具体分数线。虽然某个学校和某个专业,每年的录取分数变化不会太大,但遇到高考大小年的时候,需要谨慎处理这个问题。去年650分能报这个专业,今年650分可能不一定够,也可能用不了650分。
师范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很多家庭和学生都倾向于师范类院校,想要一个铁饭碗,导致师范类院校录取分数线暴增,以前能够压线进学校的分数,此时此刻却差了一大截。
第3点,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体育特别好,而且还是体育特长生,文化课相对弱势,那么建议你报考体育类相关的院校,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的教练或者是成为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老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体育强,文化弱,非得要和别人拼文化,那这属于扬短避长,不利于发挥人生的最大价值。
第4点,一定要了解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绝大多数学子而言,求学往往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更好的就业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获得更加幸福的人生。此时选对行业则非常重要,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以前人们觉得市场营销,会计金融等专业非常高大上,非常吃香,于是一窝蜂的蜂拥而至,到现在这些专业却成了鸡肋,学这个专业的人能做,不学这个专业的人也能做,而且学了这个专业的人未必想做,这会导致一部分人大学4年白学。
如何发挥分数的最大效用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志向所在。区分你目前的特长与你的志向是否一致,比如你在父母的逼迫下,钢琴练到了10级,这是你的特长,但是你的志向是当一名新农人,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自己去权衡利弊了,弹一辈子钢琴,你可能会誉满天下,但未必会快乐,成为一名新农人,你可能会很辛劳,但你却一直会觉得很幸福。
其次你需要更加细致地去了解目标院校,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比上一层更加地了解目标院校,你需要了解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以及具体的任课老师,了解老师的教学风格和学术水平,在多个目标院校之间做出更加高效的抉择。
最后你需要了解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向,这一点也比上一点更多了一层要求,不仅仅需要你了解就业面,还需要你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向有一个较好的预测和判断,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虽然现在农业类岗位为不被看好,但是国家2022年最新的规划是更加大力度地去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在政策的加持下农业类岗位肯定会越来越吃香。
很多时候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只有更充分地了解自己,了解目标院校,了解目标院校的专业,了解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向,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才能发挥分数的最大效用。
河北高考志愿冲稳保分差多少合适,冲稳保比例怎么安排
一、2022年河北高考志愿冲稳保分差多少合适
1、冲:选择专业录取分数线和位次,几乎和你成绩相同或者是高于你成绩几分的学校,这样被录取的概率大概在40%至79%左右。
2、稳:选择专业录取分数线和位次只低于你成绩几分的学校,被录取的概率大约在80%至94%之间。
3、保:选择专业录取分数线和位次都低于成绩较多的学校,被录取的概率大约在95%-98%。
4、垫:可以按照你的成绩低于专业最低录取线较多去选择,这样被录取的概率大约为99%。
从“冲”到“垫”学校的选择,要保证有一定分数差,如果考生对专业没有特殊要求,也就是服从调剂的情况下,有梯度的填报,既不会浪费考生的分数,也能够提高考生被录取的几率。
二、河北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和指南
1.志愿填报系统是“一个批次(段)一保存”,而不是全部批次(段)填报后统一保存,考生每批次(段)填报志愿后,必须点击“保存”按钮进行志愿保存,否则所填志愿无效。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填报志愿。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填报志愿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志愿填报。漏报志愿的考生只能在后续征集志愿时填报征集志愿或填报下一批次(段)志愿。
3.考生应增强自身信息安全意识。志愿填报要由考生本人操作,不要让他人代为操作。密码设置不要过于简单,更不要将密码告诉他人,严防密码外泄。因由他人代替填报志愿导致志愿无效或因考生泄漏密码造成志愿信息被篡改,后果由考生自负。
4.考生要按照志愿顺序填报志愿。在平行志愿填报时,如不填报“平行志愿A”,而跳过去填报“平行志愿B”,志愿填报系统不予支持。填报专业志愿时同样不支持类似形式填报。
5.多名考生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填报志愿时,每位考生填报志愿后一定要点击“安全退出”按钮,并关闭所有显示本人信息的页面,否则,后一位考生所填报的志愿信息可能会覆盖前面考生的志愿信息。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同时打开两个或两个以上填报页面,以免发生错误。
6.考生在上网填报之前应先在纸上填好《2020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志愿填报草表》,尽量不要在网上一边思考一边填报。这样既可以提高网上填报志愿的效率和准确度,同时又避免造成网络堵塞。如果网上填报志愿闲置时间超过20分钟,有可能造成填报志愿信息不完整。
7.考生应尽早上网填报志愿,避免因网络、供电等原因而影响志愿填报。
8.对填报志愿中系统给出填报有误提示,考生应从批次(段)、计划性质、科类、院校代号或专业代号和本人情况等几方面逐一查找出错原因。如果志愿信息存在错误无法进行确认,请在修改信息后再进行确认,否则可能导致志愿信息无效或不能体现本人最终意愿。
河北的,孩子明年高考,请问怎样填报志愿,有什么技巧?
首先要以孩子为基准,看孩子喜欢什么方向,对什么感兴趣,以后想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并以这为标注选取所要报考的专业方向。再以就业状况等因素决定中的专业。对于专业不要光看专业的介绍,要和这方面的人了解一下,不要到都开学了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学什么的,到学的时候才发现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就晚了。接下来就是根据专业搜取全国大学排名,再根据你孩子的成绩筛选出比较适合的一些大学。接着再以孩子想去的城市,离家的距离等条件对筛选出的大学进行排序,最后选出理想的大学。并积极和学校的的招生办联系了解最新的招生政策。
还有最重要的的是专业比学校更重要,不要盲目的为了进一个好大学而选择了一个不好的专业,因为上大学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和发展,而决定以后工作和发展方向是专业而不是学校。
以上是作为一个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希望对你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