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长沙医学院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2020

长沙医学院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2020

发表时间:2024-07-24 08:30:08 来源:网友投稿

2020年湖南专升本考试已经结束,为了帮助2021年参加湖南专升本考试的考生能取得优异成绩,醉学李老师给考生整理了长沙医学院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2020,2021年的考生可做一个参考。

长沙医学院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2020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 分:3.5学分

总学时数:64学时

理论学时:64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无

适应专业:中医学

教 材:郑洪新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一、考试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考试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思维规律及方法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考核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综合分析临床常见病症的能力。

二、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命题的原则是:题目数量多、份量足、范围广,最基本的知识一般要占60%左右,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要点30%左右,较难的题目要占1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题目,即使大题目也不应占分太多,应适当压缩大题目在总的考分中所占的比例。客观性的题目应占比较重的份量,客观性和主观性的题目占比约6:4。

三、考试内容

绪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代表著作。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气一元论

1.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3.精、气概念的形成。

4.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3.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4.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1.五行的特性及其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和规律)。

3.五材、五行的基本概念。

4.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述

1.藏象的概念。

2.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3.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性。

4.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第二节 五脏

1.五脏(心肝脾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特性。

3.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第三节 六腑

1.六腑的传化过程(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渣必须通过消化道的

七道门户“七冲门”)。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第四节 奇恒之腑

1.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脏与腑的表里关系。

3.腑与腑之间的传导化物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2.人体之精的代谢和功能;

3.人体之精的分类。

第二节 气

1.气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

2.气的分类。

3.气的运动、基本形式。

4.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第三节 血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运行和功能。

第四节 津液

1.津液的概念、津和液的区别。

2.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和功能。

第五节 神

1.神的基本概念;

2.神的生成和神的作用;

3.神的分类。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2.血与津液的关系

3.气与津液的关系

4.精与血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特点和各自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十二经别、十五别络、筋经、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 病因

1.病因的概念及其分类。

2.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辨症求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4.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七情的概念;

2.七情内伤的概念;

3.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4.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和致病特点。

2.痰饮、瘀血形成的原因;

3.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

1.发病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发病的六个主要类型。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3.阴阳失调的病机(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

4.精气血津液的失常病机。

第三节 内生五邪

1.内生“五邪”的概念、病机。

2.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节 疾病传变

1.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

2.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规律。

3.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养生

1.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治未病

2.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 治则

1.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

2.中医治病的总则;

3.正治与反治含义、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4.标本的概念、治标与治本的应用原则;

5.扶正祛邪的含义、治疗原则及临床应用;

6.调整阴阳的治疗原则;

7.调理精、气、血、津液的治则;

8.三因制宜治疗原则。

四、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一)理论课考试

1.考试方式:开卷□ 闭卷√ 笔试 机试√ 口试□ 其它□

2.记分方式:百分制 总分为100分

3.考试时量:90分钟

4.题量:约80题

5.题目类型及特点

(1)选择题。是在一个问题的若干个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这类题目是把正确答案与相近的答案或似是而非的答案并列,它具有简单、明确、客观的特点。它是既容易得分、又容易丢分的题目。这类题目不需要学生在复习时死记硬背,但对基本结论要理解准确。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解的准确程度。

选择题又分为A型选择题(在五个备选项中有1个最合适的答案)、B型选择题(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X型选择题(每题均有多个正确答案)

(2)填空题。每题题干只有一至两个空缺,必须词意都对才能得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识记的准确和熟练程度。机考课程填空题原则上只有一个空缺,且答案唯一。

(3)名词解释题。一般来说具有解释内容较少,并且答案比较规范的特点。是比较容易得分的题目。凡是解释内容较多,其意思又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示的名词,一般不作名词解释考试。但这类名词可以作为其他类型的题目考试。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4)简答题。属于中型题目。主要是要求学生针对题干的理解然后用简单的词句来阐述答案。介于纯主观表述题和客观题之间,因而答案是半开放式的。这类题目得分的多少与学生知识点掌握的完整性成正比。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的目的,即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筛选整合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5)论述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较难的题目。它具有包括内容多、广、活的特点,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的分数一般不会全部丢掉,但也很难全部得到。

(6)案例分析题。属于大题也是较难的题目。它是先给出某个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部分辅助检查结果,然后学生综合分析下诊断,写出分析思路,还需要做哪些检查及原因等等,它具有包括内容多、广、活的特点。这类题目的分数一般不会全部丢掉,但也很难全部得到。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形成性评价成绩

各类课程的考试需记录形成性评价成绩,形成性评价项目内容由教研室集体讨论确定,经教研室主任和院系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报教务处批准实施。

凡课程考试记录形成性评价成绩的,形成性评价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40%(拓展类、实训实习类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成绩所占比例可视具体情况增加,但需报教务处审批)。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郑洪新 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李德新 中医基础理论(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王新华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高等丛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印会河,童瑶. 中医基础理论.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7.李德新,刘燕池. 中医基础理论.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8.邓铁涛 中医基础理论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孙广仁,郑洪新. 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第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021年湖南专升本报名时间还没有开始,对于准备参加考试的考生来说可耐心等待,小编也会第一时间进行更新,2021年湖南专升本视频课程已经更新,考生可登录醉学进行阅读学习。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