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关于考博后的一些感悟

关于考博后的一些感悟

发表时间:2024-07-24 08:44:13 来源:网友投稿

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我把考博看成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博士应该是满腹经伦,学富五车,博士毕业后也应该拥有美好的前程。我甚至觉得找个博士做男朋友也是一件荣耀的事情。

当我拥有了一次考博经历时,感觉考博似乎并不难,对于博士的理解也不同了。博士是迈进高校的一个敲门砖,如今的考博大军中大多是在就业的压力下选择考博这条道路,当然也不乏有对学问执着追求者。现代人都很现实,考博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种手段。随着考博人数的增多,博士似乎也不吃香了,博士学历现在只是敲门砖,当你用这个砖头敲开了一扇门的时间,你的实力才是你在竞争取胜的关键。考

当我成为一位大学老师后,面前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时,我越发感觉到实力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一个受欢迎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博学的、有着好的口才的、有亲和力的老师。教师的底蕴、教师的素养通过课堂可以展露得一清二楚,每个学生都清楚你有几斤几两。虽然大学没有中学考试的压力,但对于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教师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一生,相反一个平庸的教师是众多学生的过眼烟云。

成为大学教师后的我对于知识的渴望比读研期间更为强烈,当我回首读研期间上原著课的时候,常常感叹道:哪怕是老怕从头读到尾我也会认真听的!我知道专业知识是我的饭碗!当然这种想法有些功利!另一方面,如果自己专业功底不扎实的话,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的。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也是我所追求的!

考博、读博是丰富自己知识,提高自己能力的一种途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大学教师的一种明智选择。当我再次面对考博时,考博其实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当然也不是一件难的事,关键是自己要认真的对待考博,对待读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博士,象从前对博士的理解一样让人敬畏!

考博与读博有感

对于理工科的大多数考生而言,在面对考博学校选择的过程中,通常会在中科院的研究所和大学之间犹豫徘徊,我想就这种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家知道中科院相对与学校而言,其科研条件是非常优越的,所里的老师不需要承担教学任务,他们的所有精力是全部放在科研这块的,尤其是上海这边的研究院所,很多是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其课题的研究也是面向企业面向一线的。所有这些繁重的科研任务,都是需要他们所带的博士,硕士所承担的!所以如果大家选择到中科院读博的话,就要做好思想准备,因为现在研究所就是一个企业,你需要遵守每天按时上下班的规定,承担一定量的甚至是繁重的任务。相对于高校而言工作是繁重的,休息和空闲时间也是很少的。也许有人会说,其实这样也是好事啊,可以又很多锻炼的机会,的确这种繁重工作的的确确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可是锻炼有长有短,机会有大有小,经过一小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这种锻炼就是非常简单的、机械的劳动而已。以前考博的时候遇到过福建一个晶体研究所的一个女孩,那是她还只是在读硕,考完试后,我问她是否还在上海多待几天看看同学,再玩玩,她说“不行啊,老板就给了我这几天的假啊,回去等着我去做事呢”。

大家选择研究所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录取的所有学生是公费的,每月的工资是不菲的,研究所的待遇差别也很大,一般的一个研究所至少都在1000以上,遇到北京半导体所,还有上海的微电子所这些好的研究所,待遇都是很不错的!我想这一点一定是大家动心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既然大家都读了博士,对于以后的生活或者工作都是有着很高的期望和目标,就在上海而言博士理工科毕业一般刚刚参加工作,月薪拿到1w一般都是很平常的,所以我觉得大家在选择学校和研究所的`的时候,可以把眼光放远些,不要因为一时的小钱,而左右了你的思维。读博期间最大的困惑就是金钱的匮乏,上海的高校比如交大,一般一个月的收入也在800左右,和一般的研究所所差别不是很多,如果让我作出选择的话,我还是愿意选择高校。毕竟那些钱的因素,等以后工作一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可以收回来了!至于其他的原因,我在下面还会继续讨论。

对于博士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我想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点,首先从企业对高校和研究所的认可的角度出发,就上海的就业而言,上海的企业对于理工的学校的任何最看好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其次同济,文科类别的专业首推复旦大学,当然象复旦的微电子,医学也是非常出名的!对于研究所的认可程度远远逊色于大学。同时各个学校每年的毕业生的数量远远高于研究所的招生数量,本身的同学,校友,这些无形的人脉对于你眼前的就业以后的发展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觉得对于那些以应届生的身份考取博士一路走来的学生而言,读博的这三年的时间是对于他们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缓冲时间,可以好好的利用这段时间做些工作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比如口语的提高,社会实践的参与,等等,结合自己的特点我想大家肯定会有很多计划的,由于在上海呆了将近一年,这时候我对于上海高校的学生找工作相对外地的学生好找的深层次的原因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上海的学生之所以留在上海的很多,被众多上海企业所欢迎,除了以前所说的上海人排外的理由之外,上海的学生地处家门口参加上海各大招聘会的机会很多,面试也很方便,不像外地的学生今天到上海,今天就要把工作找好,很难在在上海停留,住宿,吃饭,太多太多的不便利让他们早早的打道回府,更重要的一点,据我了解,这边很多高校尤其是交大,同济,很多开学研三的同学,很少暑假闲着的,他们在读,或者假期都会主动的寻找企业参加实习,为即将的毕业后找工作积累经验,寻找单位。这种参加实习的比列和意识要远远高于内地的一些高校的!我想这也是上海的高校学生普遍被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的氛围是非常好的,每天各种各个学科的讲座,丰富的图书馆的资源,大量的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我们最后进入社会,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缓冲的机会!

呵呵如果即将读博的同仁没有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那么选择高校读博也许会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看看比如交大bbs的lovebridge板块的火爆,就该明白什么意思了把!

其实我只是选择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大家有新的观点(研究所容易出成果,联系出国有利等等),我也很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这样讨论的越多,对问题的了解和体会的程度就会越深,我想对于大家最后作出决定肯定会有很好的帮助的!

博士面试经历及感想

我的博士面试经历及感想

前几天终于考博上线,初试成绩第一,收到了复试通知。

复试成绩还可以,排在专业第3位,主要原因是我的英语口语不太好。

现把复试过程中的一点感受说一下,不对之处大家多多指正。

感受一 :尽管有很多人说,博士面试是走形式,随便问问而已,但对于一般像样一点的学校和专业,还是有自己的面试主题,本人认为,那就是:即然是博士面试,那就要考察你的知识面是否广博,在我面试过程中,面试的七位博导的问题五花八门!我们不可能全部会答,但假如多数不会,显然是不可以的。

感受二 :专业基础(或学科基础)还是比较重要的。我的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因此面试过程中,导师们对运筹学的知识明显问得要多一些,有两位老兄因为运筹学的相关知识答得不好,而被刷掉。

感受三 :反应能力。对实在不会的问题,就说不会,可以干脆一点。如了解一点那就答慢一点,好好想想,导师们一般会给你时间的,但一定不要乱说。

感受四 :必问问题就是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

博士期间的`的研究计划当然是越详细越好了,说明你对导师与研究方向极为熟悉,专业功底极为扎实,攻读过程中导师可以少费点力啊!

但一般而言我们不会太详细,此时,一定要说自己非常有把握,真正熟悉的内容,宁缺勿滥!

当时我的回答是分为两个方面的想法,一方面将从事理论付诸实践方向研究,把所学专业方面的先进理论付诸于应用实践;另一方面,理论创新研究,如果有机会,会在相关模型设计、构建与方法创新有所突破。

感受五 :也要了解一点回答问题的基本技巧,不要太呆板,太就事论事!

如以前炒的沸沸扬扬的北大初试第一名被淘汰现象,当时,导师们问那位倒霉者的问题是“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显然问题绝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实际是想让你说一下对专业的认识的。而那位倒霉者就说“喜欢费孝通的某一名著”,显然有点答非所问!一方面显示其出反应能力有缺陷,没搞懂导师到底想问什么:另一方面,失去了阐述自己对专业认识的机会。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