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订单式培养吗?
原标题:你了解订单式培养吗?
你了解订单式培养吗?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就业问题。最近几年有许多职业院校开始实行“订单式培养”。简单来说“订单式培养”就是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解决了学生们的就业问题。因此“订单式培养”十分受广大学生及家长们的青睐。下面职教网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定义
订单培养是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应聘需求,从企业获取人才订单,一般来说“订单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负责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确保供需零距离对接、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原则
(一)面向市场需要原则
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对象,首先要考虑合作对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考虑对方在行业内的实力和基础,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到该企业就业;其次要考虑对方的设备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学生能否学到知识与技能,能否学以致用;第三要考虑对方对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协作关系。
(二)互惠互利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原则,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优质实践性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有利于企业利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因此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要求,根据订单的约定,保证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保证学生自愿参与定向培养工作。
(三)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应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
除此之外课程设置应满足工作需要,即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第三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设置课程。
(四)教学规范性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必须遵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保证教学完整性、系统性和灵活性。教学计划内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环节可与企业上岗培训相结合,由用人单位给出实习成绩。
订单式培养与校企合作区别
"订单式培养”虽与“校企合作”一样都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但还需注意区分。简单来说“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并未提前签订用人合同,毕业后学生的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而“订单培养”则是在学生入学前学校即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合同,学校在招生时会按照订单要求招收订单生,这些学生入校后会与企业签订协议。之后学校与企业会对订单生进行联合培养,学生若能顺利按要求毕业,一般订单企业会安排其就业。
订单培养是什么意思
订单培养是什么意思它是指培训机构针对单个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较少,岗位较分散的实际,自行开发并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用人单位也可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用工需求,由劳动保障部门有计划地委托培训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组织实施。
另外大部分公司要求学生必须是本科学历(学院自考本科)。校企双方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学院自考平台获取自考本科文凭。订单班因需培养,人才定做,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专业要求。任何专业的新生都可以参加招聘选拔,通过公司面试后统一调整至订单班所指定专业,如保险实务、营销与策划(讲师组训)、保险实务(车险查勘定损)。进入订单班后,觉得不合适,原则上不允许转入其他专业。但如有特殊原因,可以申请,经学院和合作单位双方同意,学生承担相关违约责任后方可转入其他专业。
什么是"订单式培养专业"
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它是指培训机构针对单个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较少,岗位较分散的实际,自行开发并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用人单位也可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用工需求,由劳动保障部门有计划地委托培训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组织实施。
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面临的问题编辑普通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阻碍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办学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比较严重的是“职教普教化”现象。一些学校仍实行传统的研究性质的学科教育模式,过多强调学科性,盲目加大基础课比重,削弱职业技能的训练;或仍然沿用、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相关专业进行缩减,实际成了本科压缩型。教师实践能力弱,使许多订单难以合格完成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情况虽有所改观,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仍很严重,专任教师中至少一半的教师没有真正出过校门。由于生活的圈子狭窄,环境相对封闭,教职工对市场经济陌生,对色彩缤纷的社会缺乏应有的和足够的全面、客观的了解、认识和把握,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加之一些学校并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放在第一位,对教师走出去没有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与收入分配仍主要以授课量为杠杆,还有许多行政性、事务性要求,使得教师出门很困难。因此即使学校接到订单,也难以按用人单位要求完成。
如何多接学生满意的“订单”是一个难点实行“订单培养”,要求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这对于有体制和隶属关系天然优势的民办学校来讲相对容易,但对于仍居大多数的“吃财政饭”的公办学校来说要做到从“学校教育模式”到“企业教育模式”的转变要困难得多。因为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
学生从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从产学合作的三个阶段即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协助性的介入合作、互动性的产学合作来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停留在浅层次上的第一阶段,至多进入第二阶段,仅有少数和具有天然优势的学校能进入深层次合作。事实充分证明,如何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
在具体操作上,就存在如何得到“订单”,又如何得到更多、更好“订单”的问题,行政干预显然难以长期奏效,必须寻找到一种校企互动的长效机制。显然如果校企的关系仅是松散型,甚至只是“两张皮”,那么“订单”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而不容置疑的现状是,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动流于理论上的说教,形式上“做秀”,具实质意义的深度参与、渗透并不多见。
订单式培养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订单式培养模式? 答:订单式培养就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以订单委托培养的形式与企业联合办学、办专业、办班(以企业命名,如深圳地铁班),企业参与办学全过程,学生毕业后就进入该企业工作。
什么叫“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它是指培训机构针对单个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较少,岗位较分散的实际,自行开发并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用人单位也可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用工需求,由劳动保障部门有计划地委托培训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组织实施。
特点和优势:1.针对单位人才需求定向培养;
2、针对单位定向培养的学生,大大降低人员流动的频率及人员流动带来的损失;
3、节省单位为招人、留人、养人等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