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学过比较文学方面的急求以下题目的答案!!!!
这位朋友你的问题其实应该是多年前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考研的试题,你是要考研吗?如果是,那我提醒你一句,别再在这样的题目上浪费时间,因为现在比较文学考研根本不会出这样的题,原因何在?首先中国国内就没有人作主题学,而形象学,是当初北大比较所的孟华教授引入的一门学科,孟华是留法博士,她当初做的博士论文题目大概就是伏尔泰眼中的中国形象,而形象学也是从她法国的导师那带来的学问,孟华教授现在已经退休,她的弟子,留在学术界的本就很少,在北大更是一个没有,即使这些留下的,是否在意“形象学”也很难说,而要考研,你首先就是要主义现在还留在你所要考的学校比较文学专业的老师在做哪些学问。总体而言现在国内比较文学,乐黛云教授传下来的东西(见北大编的《比较文学原理》)还有很多人认,孟华教授的,早就人走茶凉了。
你在网上能看到的形象学定义一般会提到法国的巴柔,其实巴柔只是个四流学者而已,在当下西方学术与中国学术交流通畅的背景下,巴柔当真只能算作不入流了。而“卢梭的中国幻像”只是孟华教授大弟子李华川的博士论文题目。“社会集体想象”什么的其实只是巴柔根据保罗利科的理论发展出来的东西,其实了解解释学的人都知道,他对利科的理解有问题。
你问的问题我当然能回答,不过我懒得做,因为于你我都没用。在此只把主题学和形象学定义给你写一下吧。如果考试这些东西其实你真的背个定义就行了。
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内容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达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主题是通过母题、人物表达出来的基本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主题包括母题。
母题: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
主题与母题有区别,但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混用。
一、形象学的定位形象学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形象学首先就令文学史家们生疑。异国形象属于对一种文化或一个社会的想象,它在各方面都超出了文学本来意义上的范畴,而成为人类学或史学的研究对象。”这令得形象学既不讨好于文学纯粹学主义者,也不讨好于民族主义者。但即使形象学面对的是如此多学科交汇的复杂局面,它依旧还是成为了人们研究时所不可避免的话题,跨学科性不仅是形象学研究的困难之处,也成为了形象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研究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社会与文学”的联系,“文学至少是社会的表现,因为通过文学,可以破译出一个社会在他者那里产生的幻像。”这是比较文学中形象学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理论源泉。文学记录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最坦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大多受外界影响刺激,所以大部分维护形象学的学者们不愿意人们仅仅将形象学理解成单纯的“社会学”和“民族心理学”,就连文学中有关异国的描述也仅仅是作为形象学考察的一个方面。而挖掘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他者“形象”和这种形象如何被制造出来,又是如何生存的,又能够揭示出文学最“根本”的问题。
二、“形象”的问题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形象是对一种文化或者社会的想像,它有时候反映在作品中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同时也可以是充满文学性的“乌托邦”,可归根到底它都可以纳入社会集体想象物的范畴,这里的社会集体想象物同时具备相同性和相异性。而“形象”不仅可以介入社会的精神生活层面,也可以是对社会总体面貌的概述。形象学之所以能区别单纯的社会研究学在于形象学中“形象”的文学性,即幻象性,“它将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对于研究者来说更有意思的便是研究这类“形象”的幻想性,“研究的是行行色色的形象如何构成了某一历史时期对异国的特定描述。”形象不仅仅是接受者对“他者”表现出的一种喜怒好恶,还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注视“他者”时所有的反思性,还有“注视主体”所不同于客体的一面。在文学上表现出来便是理想性,也有着莫哈所说的“乌托邦”性质,而这“乌托邦”性质是最忌确定性的。“形象”身上同时具备同一性和相异性。书写形象的过程,其实不是一个编程的过程,而是企图将一种文化或者更加复杂难言的东西抽象成具体文字的过程,也就是符号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失却许多复杂丰富性,套语作为“形象”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形成过程就是这样。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