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现代中国名人小时候的理想

现代中国名人小时候的理想

发表时间:2024-07-25 10:26:06 来源:网友投稿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

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

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

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

伟志向。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

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

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作文,

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

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临

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

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这才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典范,其实那个时代的革命者,学者恐怕都有这样的决心和历史使命感,只不过周总理这句话是少年之说,有据可查,他的一生更能应证这句话。我觉得这样的演讲稿除了回顾历史,更需要问问当今我们学习的目的。为了个人成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都没错,但是男孩子应该有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个多么艰辛漫长的过程,这也许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