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醉翁亭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醉翁亭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发表时间:2024-07-25 10:27:54 来源:网友投稿

1.文言文丰乐亭记(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译文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

中心句: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与醉翁亭记写景相似的句子:“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作者为什么要用丰乐亭命名: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含义深远。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丰乐亭”的“乐”意。“丰乐亭”的命名是突出“丰乐”二字,并“宣上恩德”。

与醉翁亭记表达相同政治的是:与民同乐。

2.重修醉翁亭、丰乐亭记叶向高译文醉翁亭记》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但是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丰乐亭记

译文: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问当时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3.丰乐亭记原文和翻译丰乐亭记原文和翻译如下:丰乐亭记宋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但是特立;下则幽谷,窈但是深藏;中有清泉,滃但是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释义: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十分甘甜。

于是就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来源,原来就在滁州城南一百步的地方。上面是高耸的丰山,下面是幽暗的深谷;中间有一股清泉汹涌向上。

上下左右地看了看,这里的风景很不错。所以就叫人疏通一下泉水,凿开石头留出一块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人们就可以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

可惜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天下太平的时间太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分得清楚呢?到了大宋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天下统一,以前凭靠地势险要而割据的势力都被消灭。

在这一百年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过去的事情,可是老人们已经不在人世了。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们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

有谁晓得这是先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百年。我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都让人喜爱不已。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盛世。

宣扬皇上的恩德,与民同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扩展资料这篇散文,写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

丰乐亭位于安徽滁县丰山北麓,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后建造的,这篇文章写于此亭建成之时。本文主旨是歌颂宋王朝统一中国,结束战乱,使人民能休养生息的功德。

文章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既描述此时滁州山高水清,民乐岁丰,又回顾百年前这里战乱的往事,在记叙中反复抒发感慨,笔端常带感情。滃(wěng)然:大水汹涌的样子。

太祖皇帝:即宋太沮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尝以周师破李景”二句:周师,指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的部队。

李景即李璟,五代南唐皇帝。当时赵匡胤为后周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公元956年,周世宗征淮南,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退保清流关(在滁州西南),周世宗命赵匡胤突阵而入,皇甫晖等逃入滁城,被赵匡胤活捉。

涵煦:滋润化育。这里颂扬宋王朝功德无量,养育万物。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