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文言文
1.哲学古文大全瞻彼淇奥,绿竹猗(yī)猗(yī)。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kuài)弁(biàn)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诗经·卫风·湛奥》)2.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於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诗经·大序》)3.鹤鸣于九皋(1)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2)。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3),其下维择(4)。它山之石(5),可以为错(6)。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于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彀(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4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吁谟定命远犹辰告。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
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辟尔为德,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
民各有心。於乎小子未知臧否。
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诗经·大雅·抑》)5.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文王曰咨咨汝殷商。
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而秉义类强御多怼。流言以对。
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
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
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衍尔止。
靡明靡晦。式号式呼。
俾昼作夜。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诗经·大雅·荡》)21.祸兮福之所倚。
2.有哲理的文言文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足支〕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异体“修”加三点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擅”换虫旁)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忄昏〕〔忄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腾”中“马”换“虫”)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
傲,非也;〔口赞〕,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简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飧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苦者勿告也。
告苦者勿问也。说苦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
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
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
3.包含哲理的文言文事理哲理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清.赵翼。
4.史上最有哲理的文言文史上最有哲理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3383335的文言文,《荀子·宥坐宥坐之器》应该是其中之一。
【原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孔子喟但是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译文】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宥坐之器,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
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子路说:请问有保持满的方法吗?孔子说:聪明有智慧的,就用愚笨的方法;功劳大过天下的,就用退让的办法;用勇力震抚世间的,就用胆怯的办法;富裕遍布四海的,就用谦恭的办法。
这就是所谓不断装满又不断损耗的方法。【哲理】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宥坐之器的记述,所阐发的哲学道理是十分深刻的,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据记载晋杜预和南朝的祖冲之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防止骄傲自满。
5.激励,奋斗的文言文.有哲理的文言文.比如:伏久至,飞必高.生死有多行不义必自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左传》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国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嘱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嘱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管晏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滑稽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太史公自序》——以上司马迁《史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序》人非尧舜,谁能尽善.——李白《与韩荆州书》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业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毁於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韩愈《进学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爱之太殷,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柳宗元《种树郭橐tuo驼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是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欧阳修《秋声赋》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变,麋鹿兴於左而目不瞬.——苏洵《心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佞.——苏洵《辨奸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前赤壁赋》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苏轼《三槐堂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天道何亲,惟德是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shi,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於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於物乎.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春一秋,物故者新.急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深谷.——刘基《司马季主论卜》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方孝孺《深虑论》。
6.求哲理古文、名言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
7.史上最有哲理的文言文史上最有哲理的文言文,《荀子·宥坐宥坐之器》应该是其中之一。
【原文】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但是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译文】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宥坐之器,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子路说:请问有保持满的方法吗?孔子说:聪明有智慧的,就用愚笨的方法;功劳大过天下的,就用退让的办法;用勇力震抚世间的,就用胆怯的办法;富裕遍布四海的,就用谦恭的办法。这就是所谓不断装满又不断损耗的方法。
【哲理】
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宥坐之器的记述,所阐发的哲学道理是十分深刻的,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据记载晋杜预和南朝的祖冲之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防止骄傲自满。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