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在哪它的发源地又在哪里
皮影戏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详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民间艺术皮影戏是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人”,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其戏曲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亮子、民间乐器、唱腔、操纵的影人共同表现出来。
文化艺术样式北宋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喜好的文化艺术样式兴盛起来,中国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达到空前繁荣。都城汴梁城里多设小影戏棚子,观众不避风雨寒暑,日日皆是。北宋仁宗时市人表演三国影戏,京师富家子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
色彩鲜艳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是皮影发源地,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陕西皮影的传统剧目以文武兼备的神话剧为主,如《西游记》及《封神演义》等。影子的造型继承并融汇了汉代画像石的宏大气派,宋代院体画的精致工丽、民间剪纸的装饰纹路、民间绘画的意象表现,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从而形成了造型丰满、线条利落、色彩鲜艳的特点。
融合剪纸和年画的特点以秦晋皮影为代表的陕西影戏就出现支系庞杂的面貌,仅唱腔就有十余种之多。在制作皮影的选料以及人物的造型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西部山西晋中地区、晋西南地区,青海,甘肃等地的皮影选用牛皮制作,形象夸张又不失精细秀丽。而以河北唐山为代表北方皮影,影人形体较大,一般选用透明度高、结实耐用的驴皮制作,在造型上,融合了民间剪纸和年画的艺术特点。
占据一隅之地皮影戏由俗讲演变为小说、传奇、公案、史书话本。在杭州还出现了“绘革社”、“簇影人”等专门为影戏刻制皮影的职业行会组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也描绘了汴梁市井游乐的场面,其中正在上演的影戏占据了画面一隅。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