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的典故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的典故介绍:
1、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3、不惑
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1)谓遇事能明辨不疑。
《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唐韩愈《伯夷颂》:“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2)《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
晋陶潜《饮酒》诗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木工蔡荣》:自幼信神只,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不惑,未尝暂忘也。
清方文《初度》诗: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
4、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5、花甲
花甲之年:指60岁。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